RSS

快樂你認識嗎?

11 五月

誰不曾體驗過快樂?這當然是每個人都曾體驗過的情緒。但可曾想過快樂究竟是什麼嗎?一項非常有趣的『快樂中樞』研究實驗是這樣的,實驗者在老鼠的下 視丘(Hypothalamus)裡安置了一個微電極,電極通向另一端的電源。 接著又在老鼠面前安置一個槓桿控制通向電源。每當老鼠按下槓桿時,牠的下視丘就會受到電極的微弱刺激,產生一種快樂和滿足的感覺。一開始老鼠只是偶然的碰 觸到那個槓桿,體驗到快感。然後漸漸地,研究者發現老鼠開始會有意識且更頻密的去按下那個刺激的開關。

這個腦神經學 的研究證明,我們的快樂感受基本上來自我們大腦的下視丘,是一種物質生理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刺激下視丘的方法來獲得快感,而這種方式也用在憂鬱症的治 療上。不同學派領域對下視丘的各方面實驗進行多年,研究已趨成熟,目前也發現人腦裡至少有三個不同的『快樂中樞』區域。

人類的各種身心活動,除了比較直接的食物與性,我們心智衍生出來的各種喜樂比如沉思、宗教熱誠、音樂、藝術,哲學所產生出來的精神滿足也都會直接刺激到快樂中樞的電流。

既然如此,這個稱為『快樂中樞』(pleasure center)的大腦部件是否就定義着我們生命喜悅的意義呢?心理學界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此處就不做學理上的討論,回到最平常的生命問題上。

有人說,人生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快樂,我認為這是絕對毫無矯情的至誠之言。無論任何哲理、宗教、政治理念,其最終訴求必然是為了快樂。無論是追求充滿喜悅和 樂的天國救贖、各種靈性回歸信仰、甚至包括稍帶悲觀主義的佛教和婆羅門苦行教義都好,最終的目的也還是追求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

那麼問題就來了:根據『快樂中樞』的研究成果,既然人類的快樂可以僅僅透過刺激下視丘而獲得,那麼是否表示這就是一切的訴求都有了解答呢?那麼如果根據這種 『快樂主義』或『潛快樂主義』,理論上只要人類透過不斷的刺激下視丘的方式,不就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時刻都保持在極樂狀態嗎? 如此誘人的實驗主題當然不會被放過,只不過實驗結果是比較慘烈的。

讓我回到一開始的實驗把老鼠的故事說完吧。實驗主 持者奧爾茲在實驗的後階段發現,老鼠們有意識的踩槓桿行為後來開始變得瘋狂,為了獲得刺激下視丘的快感,牠們開始不惜生命,放棄其他活動,每小時踩踏槓桿 達到數千次之多。甚至連續多日都對放在旁邊的食物視若無睹,直踩到精疲力盡昏死為止。

也就是說,快樂中樞對刺激會產生適應性而變得依賴,進而演變成『病理性快樂中樞』,也就是『上癮』狀態。任誰都知道『上癮』的結果是什麼,所以『快感』會導癮,而癮頭一旦形成,就會陷入欲罷不能的痛苦。也就是“痛苦”必然伴著“極樂”而來這樣一個相對的道理。

值 得注意的是,會造成快樂中樞上癮的不止是藥物或電流,對任何一種身心活動的過分依賴也可能導致類似的現象發生。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各大宗教的戒律裡都對 人類的酒色行為有所規範,想是古代聖哲們對人性的這種特質早有先見之明。比如佛陀的教導裡就有透過戒律來平衡人們對慾望的渴求,避免陷入各種快感和心癮的 陷阱中而喪失自主權。

這樣看來,上面說的『快樂中樞』刺激頂多只能稱之為『快感』,而不是『快樂』。看到這裡我想大 家或許都已經察覺到『快感』和我們曾幾何時體驗過心中那種平靜祥和有所不同吧。為了後續的討論,我覺得有必要把『快樂』和『快感』先分清楚。"快樂"是一 種直觀感受,它究竟是什麼我想不能給出一個理性能理解的答案,只能做一些概念上的探討。

『快感』的演化是為了對有利 生存和繁衍行為的一種獎勵,也是一種舒緩壓力的調節劑。從這點來看,快感也是生存機制的必需品。但,獎勵許要是適當的,否則有害無益。對快感的過度溺求會 侵蝕自己,一旦形成精神上的癮病更會欲罷不能,就算明知錯的也不能自制,以至禍害周圍的人。比如暴力傾向者正是通過傷害他人來獲得『快感』,這是身心被快 感奴役的結果。

而『快樂』難以形容,不在理性之內,甚至很多時候是不需要理由和條件的。有人說快樂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擁有一顆單純的心就能體驗的快樂。可曾見過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你對他們的快樂會有所懷疑嗎?

可惜很多時候生活中快感的強度掩蓋了本然的快樂,導致很多人現代人根本就不知道何為快樂,只好將生命寄求在追逐更多快感的活動上。想想看你我不也是這樣嗎? 試著回看我們生活中的行為和活動,你的生活裡有幾分是『快感』又幾分是真正的『快樂』?

中 國人的『快樂』一詞用的非常精妙,『快』是一種好的感覺,可以理解為『快感』。而『樂』是喜悅也是音樂,孔子的主張是“禮樂治國”。『禮』是階級分明的, 而『樂』則是音樂里和諧的意思。就好比琴鍵裡音調各個不同,高低分明。但是在和諧的調配下,就會變成美妙的『音樂』。孔子的理念是用『樂』來平衡『禮』法 當中所產生的階級不平衡感。

所以中國人用『快樂』一詞的意義在於,『快』與『樂』的互相平衡之道。無論身心的快感都要懂得平衡,懂得自主控制,悉心調整,才能奏出美妙祥和的人生樂曲。『快樂』兩字的結合是多麼了不起的用詞阿!

我記得有一個經典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據說有一位牧師某日午睡醒來後發現自己身在一處風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平原裡。他發現那裡所有的事物的呈現都是完美無暇的。陽光、溫度、動植物、翠綠的樹林、草原、小溪、氣味、甚至還有悅耳的音樂迴盪在空氣中。他來到一棵大樹下,靜靜的坐著享受這一切。

時間過去了一陣子,這位牧師開始覺得肚子餓了,他心裡想著如果有食物就好了。才稍動念頭,只聽得“叮”一聲,一位漂亮的天使就出現在他面前。天使用神奇的毯 子變出一席的山珍海味,然後告訴牧師說,如果他有任何需要只要祈求就會實現。牧師吃著豐盛的美食心理尋思:『這肯定就是天堂了!』

接 下來的日子裡,一切都如在夢幻中一般,凡是那位牧師想要的一切,都會即刻得到滿足。房子、女人、食物、眷屬、珍寶等,思之則來,完全是心想事成的狀態。 『這不就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極樂世界嗎?』他想著。然後幾個月過去了,後來的日子裡牧師漸漸地發現自己並沒有很快樂,淹沒在慾望的滿足裡讓他有一種更深的 空虛感,對眼前應念而來的一切開始覺得厭惡,心理產生煩躁。

然後終於有一天他再也受不了這種生活了,就大聲喊著:『天使!你給我出來!』 如預期般的,“叮”一聲天使又出現了。牧師嘶吼著說到:『你這算什麼天堂,拜託你讓我到地獄裡去吧!』只見天使疑惑的則一則頭說:『這裡本來就是地獄啊,不然你以為你在哪裡?』

這 則故事帶出的訊息不難理解,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有個成語叫"欲壑難填",形容的非常生動,說明心理的慾望是不可能被真正的滿足的。但問問自己,我們所認識的快樂有多少不是來自於各種慾望的滿足呢?。如果把這份認知和『快樂中樞』的實驗放進我們對快樂的定義裡,我們是否應該從新省思我們在追求的快樂是什麼 呢?

千萬別認為我帶出的這些思考是為了否定我們生活中的樂趣。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絕不可能去否定快樂的意義,無論 是快樂或快感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內容,都是我們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體驗最高的意義。若有人否定生命的目標是追逐快樂,那其人不是虛偽的就是諳通自欺之道的 狡詐之徒。

我們需要的是對快樂的本質更透徹的了解,了解真正實在的喜樂應當如何達到。而避免因濫用快感,以錯誤的方 式追逐喜悅,以至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貪欲之淵裡。每個人是否真正的快樂,怎樣是快樂,一切只有冷暖自知。我不可能給出任何答案,只能拾起一些聖賢的牙慧來 分享,以供參考。

不妨想像一下我們的腦波圖,原本平靜的波紋。某天腦波因為感官或感覺的刺激而升起,接著我們的心智記憶下這種“升起”的快感覺受,並產生了“執著”,在那種感覺上攀附了喜好,希望它永不消退,甚至還希望它攀得更高。

然 而在實相裡,凡是“升起”的,就總有“殞落”的時候。常言道,爬得越高,就跌得越重。當激情消退,我們所抓住的喜好感覺逐漸消減之時,我們的心也就隨著劃 下坡的失衡感而產生抵抗、掙扎和痛苦。接著為了掩蓋這種恐怖的失落感,我們只好尋求下一種更強烈的快感。如此周而復始,『快樂』於是淪為痛苦的『調節 劑』。。。這聽起來有像是“快樂”的定義嗎?

回想一下佛陀為何不倡導那些充斥可以滿足我們各種慾望的天國論,而只說“滅苦”,“寂靜” 和 “涅磐”?我想,快樂就和我們與生俱來的健康一樣。健康狀態不能被刻意求得,但只要你能治愈“不健康”和病痛,那你"自然就是健康的"不是嗎?如果我們能 察覺自身的盲點和陋習,慢慢的熄滅內心的煩惱,讓心靈從無度的慾求中解脫恢復健康。自然就會見到那份本然屬於你的寧靜與喜悅。或者這樣說吧,當你的心能夠 沒有痛苦的時候,或許你會連『快樂』的概念都不需要了。

-李威霆。古晉。晴 –

<photo id="1″ />

Image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1 五月, 2012 英吋 修煉者手稿

 

標籤: , ,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