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哲學已死?

08 四月

(註:早期不成熟觀點文章)
科學、哲學與佛學的宇宙觀

探索節目Discover 為當代最權威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坐在輪椅上的史提芬霍金做了一個特別節目《Did God Create The Universe?》。把艱澀難懂的宇宙物理學以一種群眾能夠輕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真的要拜當代科技之便,很多以前難以普及的知識性討論和知識傳遞工 作透過多媒體科技變得有效得多。

雖然之前有讀過幾本霍金的著作,但因為內容繁複,也是跳著選重點來讀。所幸近日在面子書的《跨宗教思想交流論壇》上見到有人分享了這個節目的連接,看完後更是對佛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感到驚嘆。

一直覺得東方哲學,尤其佛道之學與近代宇宙發現有著驚人的相似度,所以日前就大發夢囈寫了一篇《心器同源》。拙文提到一個物理與心理現象相通的觀念,並提到 宇宙是一種絕對平衡的存在。一直覺得這個觀念只能是一種無法實證的哲思。沒想到看這集科學節目時,居然發現霍金原來早有相似的觀念,並舉出“挖土丘例 子”,說明宇宙的正物質和反物質的絕對平衡關係,確實讓我很受鼓舞,更確認了之前的觀點。

同樣看一集紀錄片,仁者見仁,智 者見智,所見不同,各人自取所需。每個人的視角都不同,我不清楚當代科學界對東方哲思的了解,倒是在這集探索頻道裡見證了一個千古哲思的印證。且先不去分 辨大小乘佛學觀點,是佛說或非佛說。只把佛學當作一門集體創造的哲學來看待,霍金在片中當中帶出的每一個論點都精準的刺入了佛學的核心。

先說宇宙觀,我們可以直接引用《呂氏春秋》裡的一句話來概括佛學,道學與科學的宇宙觀念,既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當代科學對宇宙的發現是太陽系之外有億萬個太陽系,而此億萬太陽系僅是在一個銀河系之內,其外又有億萬銀河系,再其外又有不同層次宇宙。

在佛學中有大量引述宇宙觀的經文,其中用以闡述宇宙的數量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在古印度語當中意味著很多,“三千世界”也就是無數無量的世界。還有更 精細的描述是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又有十億個,其外還有無數世界 佛土,這些記述在《智度論》中可以找到。

從微觀來看亦然,佛學說一花一世界。佛陀在說法時,經常舉例子形容世界的無量大, 他說,恒河裡每顆沙子裡都有大千世界,然後每個世界裡的每個恒河裡的每個沙粒裡,又有無量的世界,其數難以想像。在《俱舍論》中用“微塵”來形同容構成世 界的質子,“微塵”中又有“微微塵”等單位來闡述。

今天的科學界亦有微觀宇宙的概念,如果構成我們身體和物質的原子和分子 當成是一個星系,在往內到原子核乃至最新發現的最小單位夸克,再往內尚有未被發現的更小單位,其間的空間可以是無限小的。“無限小”其實也就是“無限 大”,在這種無限的概念下去研究宇宙的大小已經沒有數字意義。從這點來看,佛學對宇宙的敘述與當代科學的敘述,除了用語上的不同,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雖然佛典中有許多關於宇宙的敘述,但在原始教義裡,佛陀並不願深入討論宇宙的問題,因為他認為這樣的討論會沒完沒了,但並沒有解決現實中的任何問題。這不符佛教的務實和實證精神。

回到霍金在新著作裡的其他觀點,霍金也說到了“自然法則”,他認為宇宙中有一個絕對的規律,其中主要的定律就是每件事情都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關係,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緣起。

這個自然法則,即是“法”。佛教的核心更是強調“因果”與“緣起”之說。這種“法”貫徹於整個宇宙,從最微細的到最遙遠的宇宙星系,沒有人可以 改變它的規律,也沒有人可以逃過這個規律。佛教認為人必須看清楚“法”,然後依照合乎法的中道方式來生活。如果一個人不了解法的規律,而逆向行駛,那必然 會導致痛苦和煩惱。

接著更妙的論述是,原本宇宙科學可以確認的說,宇宙主要有三種最本質的材料組成,『物質』、『能量』和『空間』。最後由愛因斯坦發現“質量互換”公式E=MC2證明了物質與能量實際上是用一個東西的不同形式。 所以最後構成宇宙本質的材料收納為剩下兩樣,既『能量』與『空間』。

這個事實在上千年前的佛學主要論述《心經》裡早有闡述,心經說到『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指有形體的物質和能量,空是指空間。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事實上證明了佛學對事物本質的觀察;“物質與能量是一致的,而且宇宙是由物質與空間並存組成的。沒有了物質,空間就無從比對,並被意識到。沒有了空間,物質也不能存在”。愛因斯坦在自己日記裡亦記述過他讀《大藏經》與《易經?的讀後感,他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其實從原始的佛學教義來看,佛教根本就不能被當作一門宗教,因為它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崇拜對象和一個神。佛學是一們具有實踐性的觀察與覺知的科學系統,這點未來會再討論。

關於宇宙間相對事物的問題,在中國有數千年歷史的《易經》裡也說得很清楚,陰和陽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特質,而它們是可以互換的。實而虛,虛而實共存並卻不斷轉換的。

再說宇宙起源論,科學對宇宙起源說提到大爆炸,從極小的一個點,一時間爆炸,演化出整個宇宙。霍金在談到這裡也提到宇宙誕生的根本原理,當中關鍵性的問題是 大爆炸那一刻『時間』開始出現,『物質』與『非物質』也互相產生。然後用“堆土丘”例子說明這兩種看似相對的東西之間的絕對平衡性問題。

這種平衡在《心經》早有很清楚的闡述,心經裡說一切原本就是“空像”,是不生不滅,不诟不淨,“不增不減”的 (宇宙真實的本質是沒時間與物質的增減的)。完全符合宇宙科學裡宇宙間正負相加為『零』的真相,請參考本文附錄視頻。

這種學說也高度的符合了《易經》中對一切起源的說法,所謂無極化太極,太極生兩儀,然後生萬物(整個世界和各種現象)的觀念,一切從『一』而出,陰陽兩儀因應而生,兩儀正是宇宙中所有變化的根本,然後歷經無數的變化後,最終一切還是要萬象歸一。

在佛教的“緣起觀”裡,“十二因緣論”則從心的角度來分析,這裡我們可以把『心』和『宇宙』當成同一個系統來看待。“十二因緣裡”認為,一切從一念“無明” 開始,因為無明(迷失與錯覺),然後產生了行(時間與空間),接著產生了“意識”,然後在這種二元基礎上,隨著“十二因緣”裡的其他緣起(這裡不贅述), 分化出了整個輪轉不息的大千宇宙與各種生命。佛教不把人的存在和意識與外面世界的宇宙切割開來看,而認為本來是沒有內外,性質一致的存在。

今天科學界已經證明了時間是一個假象,霍金在探索頻道紀錄片最後說出他對宇宙起源的認識,他認為宇宙起源是一個沒有時間的“點”。 也就是說宇宙最根本的起源是沒有時空的,莫可名狀的一個點。在是道家可以說的混沌未開,也是佛家說的“無始無終”。時間根本不存在,一切本來就是不增不 減,原本的樣子。要理解為一切既是永恆的也無不可。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說,在無始無終裡面雖死猶生,死與活,並無二致。

至此,霍金在他的著作《The Grand Design》裡說了一句堪值玩味的話“哲學已死”,用以表達他認為哲學已經跟不上實證科學的腳步,這個論點受到宗教界與哲學界的猛烈評擊。

其實理性哲思一直擔任著科學探索的引導,從古至今科學與哲學原本就難以分離。一個是問為什麼,一個是問怎麼樣?理性與實證如何能分開?我認為霍金此說用詞雖 有偏頗,卻也有他的一番道理。哲學與科學原本就不能分離,說“哲學已死”是一個階段性進步的引述,是一種對宇宙探索從“理論性的哲思論證”,步入“科學性 實證”的階段性宣言。

這種做法無異於當年佛陀避開哲學與形而上學的討論,避開一味的思考問題,而是重視“實際”上進入觀照禪修,透過清晰的意識去看,去觀察內心與宇宙的關係和規律,再從其中悟出解脫人生煩惱之道的精神。

佛陀的觀察是從『內心』的現象去探索真相,而宇宙科學的切入點是從『外在』的宇宙現象去探索真相。歷經數千年的探究演化,其最終結論居然如此相似,幾乎雷同。這究竟啟示了我們什麼道理?

-李威霆。 古晉。 陰-

更多本文討論請至作者面子書鏈接: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22254697831190

附錄:Did God Create The Universe ?

第一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pin9S0FB0s&feature=share
第二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9HPKaS6Hu8&feature=related
第三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aumxFZytmE&feature=related

Image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8 四月, 2012 英吋 雜談散文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