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你咋知道他太執著了?

18 十月

昨天的貼引出了兩個有趣的衍生話題,一是關於「執著」的問題。

先說第一個,我們要怎樣知道一個人是「執著」的? 這點其實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如果我們是一月才洗澡一次的古人,看到現代人居然一日洗澡兩三次,刷牙幾次,我們會不會覺得他們很「執著」,自尋煩惱?

如果我們是剛從山裡進城的鄉民,見到城裡人居然整天往Guardian和Watson去投錢,買一堆我們覺得根本都不必要的洗漱和護膚用品,我們會不會覺得他們很「執著」,自尋煩惱?

如果我們自己不喝茶,見到一些人居然每天早午晚都在喝茶,還特別講究茶具和沖泡,pattern 多多,我們會不會覺得他們很「執著」自尋煩惱?

如果我們是一個覺得知識不重要,人生簡單就好的人。我們會不會覺得那些整天在看書學習,凡事問究的人是很「執著」於知識,自尋煩惱?

如果我們是淨土法門或禪宗的信徒,見到一些論師整天在討論一些燒腦艱澀,和我們的佛法不一樣的佛法,我們會不會覺得他們很「執著」,自尋煩惱?

反過來,如果我們是專門研究佛學的,見到一些信徒抓住某淺顯佛學概念,死死不放,我們會不會覺得他們是很「執著」,自尋煩惱?並告訴他「法都應捨,何況非法?」

說到這裡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重點沒有。

我們其實根本沒有辦法真正從一個人在做什麼,來去判斷對方是不是太「執著」。

我們也無法去對一位清潔工說:「嘿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為什麼那麼執著從早掃到晚呢? 看我一週只掃一次,多自在解脫。」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有多頻繁,有多認真,是不是「執著」,是不是已經造成他的煩惱和痛苦,抑或是他其實很享受,很自在,並隨時可以放下掃把。

那恐怕只有他自己能知道,外人又孰能知曉?

很多人的「執著」最終其實成了他的「成就」的主因,這些我們能插手嗎?

「執著」一詞,在佛教中當然有它原本的教示意義。

但現在也變成了一塊「髒抹布」,很多時候是佛教徒的一種「口袋武器」。

我們佛教徒的Ego 主要就表現在愛拼「境界」。拼「我」的境界。

拼境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談「事」,只談「人」。

道理一但說不通,馬上就繞過「事」,去認為對方這人「境界不到家」、「性格執著」、「愚痴」、「智慧障」。各種「訴諸性格」就出來了。

很多時候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看不慣」和「看不懂」對方,我們就要他「放下執著」,試圖以此來manipulate 對方,以滿足我們「自我正確」的需求。

但我們很少會發現,往往是我們自己以為掌握了真理,是我們「固執」並「執著」地想要改變他人來符合自己的期望。

而當這種操縱失敗,當我們發現對方不被我們改變時,我們就會把自己的Ego投射到對方身上,說「你好固執!你太執著了!」

只要不聽「我」話的,不認同「我」的人,就是「執著」。

「不執著」是一步臭棋,兩人談話一談「不執著」,很容易雙方都可以認為對方的某些行為和想法是執著的。

那樣溝通就完了,彼此是滿盤皆輸。

所以「執著」一詞我建議還是要小心的用,要帶著覺知的去用。————————————————————————————————————————-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一些辭意的。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Scientism 是相信科學可以解釋一切,認為科學就等於真理,科學就是絕對正確的人。

Science 是一種方法論,是透過實驗、證據、和理性邏輯去最大限度逼近事實的方法。

Religion 是宗教,Faith是信仰沒錯。

但不是所有Faith 都是Religion,但所有Religion都是faith 和 desire的混合體。

Spiritual 是靈性主義,不一定和宗教有關,有時候和自己內在的精神體驗有關。

Religious是宗教情操,表面上說是很「靈性」 ,但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反人性和反靈性的。比如一些宗教裡嚴酷的戒律,比如宗教戰爭和迫害。

所以這些近似概念都是很容易被搞混的,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察覺到它們之間的區別。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479178316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8 十月, 2022 英吋 修煉者手稿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