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是誰馴化了貓?

14 二月

夜讀時手癢,在訂閱的「得到」電子書搜索欄裡輸入“古晉”兩個字,居然搜出了66個相關條目。頗為驚訝。掃了一眼居然發現2018年蔡瀾曾經出了一本《隨心隨意去生活》。坦白說,書名忒不吸引人了,連雞湯都說不上,但裡面提到貓,提到古晉,然後蔡瀾還是蔡瀾,總得看一看。

蔡瀾在書裡說馬來人愛貓不愛狗,“甚至把一個城市以貓稱之(Kucing馬來語為貓)。說古晉市中心的地標貓為什麼不建馬來貓而立日本貓呢?”原來愛貓之人是不分國籍的。說的也有道理。讀蔡瀾的書跟讀蔣勳的美學一樣,你別較真,讀的是一種感覺、一種人生意境,硬傷你且讓他過。

記得以前讀蔡瀾的書都是在房間陽台外邊品世界各地的單品菸草邊讀。後來家裡的貓“發育”得好了,總開關陽台的門會讓貓兒逃出去,外面又適逢狂犬症高峰期,索性就不抽菸草,改抽機場免稅店的蘇門答臘小雪茄,所以一讀蔡瀾的文字就彷彿聞到維吉尼亞菸草、拉塔基亞菸草的味道。

說起貓和人的關係,一般認為貓在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農業時代有了集中收藏過冬糧食的糧倉後就和偷糧的鼠輩一起出現在人類的集聚地。換言之,從那時候開始它們的生產空間從農業時代就與人類重疊。古人漸漸的發現可愛的貓不僅可以幫助人類捕鼠,守護糧倉,還可以當作陪伴,所以就馴化了貓。

後來還有研究表明,貓的捕鼠意圖實在有限,在很多情況下貓不僅不捕鼠,還願意與鼠為伍。人之所以對貓愛不釋手,那是因為貓的眼睛和臉的比例大小和人類嬰兒一樣,能直接催動人類無法抑制的護幼之心。還有生物學家研究指出貓在某個演化的歷史節點曾經“調整”過自己的叫聲,讓自己叫聲的響亮度和頻率更接近人類的嬰兒,以獲得更高的生存機率。因此人類被貓征服這件事情算是 hard wired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更同意另一種說法,人和萬物的關係不是“馴化者”和“被馴化者”的關係,而是一個‘’相互馴化‘’的過程。歐亞人和稻穀相互馴化、美洲原住民和玉米相互馴化、人和狗相護馴化、人和貓相互馴化。彼此獲得更大的繁衍性。

別聽我說得好像這麼有道,以前我就覺得狗很忠誠,貓很不忠,難以馴服,大學時期甚至曾經為了好玩把蕉賴組屋下的一隻野貓染成紫色。後來才發現其實養貓是需要一定成熟度的。貓能教會我們降伏人類最大的心魔,如何允許萬物成為他們本來的樣子,卸下“牠必須按照我設計的條件被我操縱,滿足我的期望”的內心需要,讓牠隨心隨意去生活。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二月, 2020 英吋 修煉者手稿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