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再評「世智辯聰」

16 十月

且來認真點討論「世智辯聰」的問題。

昨天就有人留言問我,這個概念「世智辯聰」是不是大乘佛教搞出來的詞彙。

還真不是,在《長阿含》卷九和《中阿含》卷二十九等經典裡面都有記載,「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

我比較衰,十多歲時就曾經因為問了太多讓人尷尬答不出的問題,四處被各類「善知識」和「大德」們標籤上「世智辯聰」,智慧障、所智障、智障。

後來我又發現,這些佛教大德之間彼此說服不了對方時,原來也會互相標籤對方為「世智辯聰」。

因此有一段時間我對這個詞的詞意,和它產生的背景一直很感興趣。我看過很多佛教大師的所謂開示,解釋什麼叫「世智辯聰」,但他們彼此之間的解釋也是混亂和矛盾的。

有跟你說「世智辯聰」就是不懂究竟諦,不懂超越二元的小聰明。有跟你說,不要想多多讀多多。有跟你說不世智辯聰,就是要虔誠念佛,不要太多理智。相互矛盾亂七八糟的理論一大堆,說的人個個都被稱為大師。

波義爾就说過:「语言的使用就像用抹布,越用越髒」。

意思是說,一個詞的意思,會在被越來越多人使用的過程中產生變質。

我在《悉達多是不辨真偽的詭辯家嗎?》一文裡面其實討論就過,釋迦摩尼在世時,佛教其實是非常非常排外的。

人家根本不跟你講說所謂四萬八千法門,全部都是佛法,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後人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罔顧事實的說法。

釋迦摩尼這傢伙就是個究竟解脫控。

人家自覺開悟後,出來弘法,開口閉口就是四聖諦,就是解脫道,那些聽聞他說法的,許許多多也都號稱是在當下就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甚至直接阿羅漢的。

在原始佛教的眼中,解脫道就是最大的菩提道和菩薩道,讓眾生永久的從五濁惡世中超拔,究竟解脫,難道還不是最大的慈悲?

那些最初能把解脫法辛辛苦苦集結起來,帶到各處佈道的阿羅漢不是最大的慈悲是什麼?所以佛陀才會說,哪裡有阿羅漢,哪裡就是淨土。

那些批評上座部佛教是自了漢,是小乘的人,其實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只是人云亦云。

上座部佛教所在地,許多國家都是全民信佛。

反觀所謂大乘,如果排除掉那些去寺廟裡求神拜佛,保平安的信徒,我懷疑真正懂大乘教義的信徒不及所謂小乘佛教人數的20分之一。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大乘?」

這件事情上,名相和事實之間是顛倒的。

就好比朝鮮和中共也宣稱自己才是真民主,西方國家是「假民主」,這道理是一模一樣的。大家爭的就是一個御民的旗號而已。

現在說這些,不代表我認同釋迦摩尼說的就是真理。我也不認為外道就沒有真理和智慧。

如果,你已經認定某個人和某種理論是絕對的真理,那麼任何針對該理論的後續所謂「討論」,都是虛偽的。極其虛偽的。

因為如果你已經預設了結論,再去找證據和理論來討論那個「真理為什麼是真理」。這叫先射箭,後畫靶。這是在騙自己,這種討論只是一種意淫。

我不客氣的說,我所知道的99% 佛教徒(或者說所有宗教)都是這樣的。

說回重點。在根本佛教時期,釋迦摩尼和他的使徒們,對不同教理的其他派系,無論是婆羅門教還是其他沙門派系,是很排外的。

「世智辯聰」這個詞的出現,有其自身的時代應用場景。要了解這個詞,就必須把它安置回它所屬的時代語境下,才能真正了解它在說什麼。

「世智辯聰」本來就是根本佛教時期,釋迦摩尼和他的弟子們用來批評外道因為耽於傳統繁雜的理論,無法見到變化的事物背後所存在的統一本性,進而產生分別心時,所提出來的概念。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當初的很多被釋迦摩尼用「世智辯聰」批評為六師外道的,比如談順世的、談慾樂就是解脫的、談常見、談斷見的、談梵的,在後來的發展中都稀裡糊塗的被吸納成了佛教。

或者說把他們把佛教吸納成了他們自己,成了你們現在看到的大乘和金剛乘。

現在他們自己也批評其他人是「世智辯聰」,大乘內部不同派系,也會批評彼此才是「世智辯聰」。

這樣「世智辯聰」的意義當然就呈現出現在你們看到的混亂,和完全的沒辦法統一了,整個詞意早就爛了。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语言的使用就像用抹布,越用越髒」。「世智辯聰」早就和朝鮮談民主一樣,變成一種口袋武器。

當我說不清楚道理,或者我發現對方的證據和邏輯我駁不倒時,我就搬出「世智辯聰」,逃逸之前總得要懂得耍個劍花,討個尾彩吧?面子要緊。

這其實就是一種Ego 的發聲。與我意見不同,不認同我說的是真理的,想必非蠢即壞。這樣思考是很方便的。

「世智辯聰」,就是一種「訴諸智商」的低級手法。道理講不清,就繞過道理,直接批評對方小聰明,聽不明白自己的大智慧。

把自己和他人理解事物的能力,進行某種分化和異化,其實就已經不是在進行一種平等的討論了。

其實站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我覺得學佛要受益,就要把能釋迦摩尼當作和所有其他哲學家一般平等的當人來看。不要認為佛教有某種特殊,異於常人,異於世人的「智慧」

佛教並沒有壟斷某種特殊的人類智商,沒有什麼是只有佛教徒才會懂,「其他」人是不懂的。

釋迦摩尼能領悟到,他同時的的其他哲學家,或者現在的任何人,都能領悟。這樣眾生的悟性才是平等的。因為釋迦摩尼就是我們普通人類。他不是神。

在我看來,與佛陀同時代的許多古希臘哲學家,他們的智慧一點都不在佛陀之下。只是因為很多學佛的人已經「預設」了佛陀才是真理的代表,因而對其他哲學家採取看低一眼的姿態,認為他們的所謂智慧只是「俗智」。

這其實反而就障礙了佛教徒看清世界的眼力。

我舉一個例子,後期佛教理論很喜歡爭論「空」和「有」的問題,空空,有有,真空妙有,爭論不休。

其實在我看來,古希臘的巴門尼德就比龍樹、無助、世親、彌勒這群人高明太多太多。

巴門尼德被認為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共祖,是有原因的。

他直接觀察到一個本質,他說:「能被思想的就是存在」,那些不能被思想的,你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討論。

換言之,佛教爭論千年的空有之爭,在巴門尼德眼中,都只是一種「有」。是一種能被你們思考和感受到的「存在」。

巴門尼德的這一察覺極其驚人,其實比很多大乘論師們更深刻的直擊到問題的本質,讓人無法反駁。

佛教當中還有很多被認為很高明的概念,無常、緣起、智性、本性,還有很多這類概念,在同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家和中國的思想家哪裡,其實都有很深刻的討論。我在《談談我那「混亂」的宗教觀》一文裡也有探討。

佛教並沒有壟斷某種特別的智慧的能力,人界的智慧是普世的。

同理,一種理論,就只有解釋力更好,或者解釋力不夠好的差別,就應該那麼平實。沒有什麼神秘的、神聖的、無上甚深微妙可談。那些華麗的形容詞都是累贅,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

這就回到「世智辯聰」的討論上。

「世智辯聰」這個詞,原本有它的合理性。不過當初所指的那些遍讀傳統宗教經典,只生活在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所謂「外道」,和今天理性時代的學者可不是一回事。

把現代真正有知識、有學識、有讀書、有見識、能思考發問的人,簡單批評為「世智辯聰」,實則反而成了佛教一種閉目塞聽的表現。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463738486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6 十月, 2022 英吋 修煉者手稿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