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細數賴比瑞卡的那筆賬

06 七月

細數賴比瑞卡的那筆賬

自打我從婆羅洲內陸高原的山裡出來,不知道從哪個村裡就傳出謠聞:「Dr. Kenny 開價每公斤馬幣200 要買Liberica 咖啡。」

最後消息傳導回來,連我這裡都聽到目瞪口呆。

後來想想,這種事情我不應該感到意外,從前就有住在古晉郊區10哩的友人,凌晨4點時下魚塘捕獲一條約0.5米長的塘魚,「事件」消息不僅而走,經過口耳相傳幾個小時後,當天友人的家人在10哩早市買菜已經時聽聞那條魚被眾人已經吹成3米長的大宗了。

原來,魚在訊息時代的鄉野網絡間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從0.5米長成3米。

十哩同一個村里,傳聞還有雨傘那麼大的蝴蝶,和頭部和國產車Kancil一樣大的蟒蛇。不奇怪,我們要學習領會其中帶有浪漫主義的那份詩意,咱們別事事都錙銖必究的。

馬幣200元一公斤的說法,恐怕也是層層疊疊加碼傳導回來的結果。

末了,前天又有內陸的農民傳網絡截圖給我,截圖顯示一公斤賴比瑞卡豆可以賣到馬幣1300,害我興奮了一陣。

後來我向該莊園主求證,原來那又只是網路上的誤傳而已。

但這種現象也從側面的反映出一個問題;

大眾對賴比瑞卡咖啡的市場行情缺乏認知,同時,多少有點人心浮躁,許多人想要種植咖啡,本身不清楚其中的應該考慮的一些關鍵問題,又擔心錯過機遇,草草跟風種了。

市場規律是有「需求」就有「供應」。很多人想種咖啡,於是近年也出現很多賣咖啡苗的人,他們倒是賺錢的。

反倒是種植的人,由於對咖啡種植的知識不在線,許多人是糊裡糊塗,種植後才發現問題一籮籮。

我在三年前的一篇文章裡已經提到過這個問題,我們也見到許多人都在這條道上走了冤枉路,幾十年來,無論是政府的推廣,抑或是民間自發的種植,至今鮮有成功的案例,半途而廢者居多。

當然,也有些本地農民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種植咖啡只是他們申請政府各類津貼的名目,這些就不在我這篇文章的討論之列裡。

我願在這裡做一點分享屬於我的觀察和分析,希望能對有認真在考慮要種植賴比瑞卡咖啡的農友有所幫助:

第一,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件事情,賴比瑞卡(Liberica)咖啡不同於阿拉比卡(Arabica)和坎特佛拉(Canephora, Robusta), 它們是三個不同的物種,生長習性和風味特質也不同,對應的市場也不一樣,彼此之間沒有重疊,因此較難相互取代。

這裡說的賴比瑞卡,就包括在砂拉越內陸高地常見的Excelsa樹種。這裡多說一句,關於Excelsa 究竟是一個獨立的物種還是隸屬于賴比瑞卡的一類分支亞種,目前學術界尚有較大的爭議。我們以下暫取Excelsa 是賴比瑞卡咖啡的亞種這個設置繼續討論。

由於賴比瑞卡本身屬於獨立的物種,風味迥異,屬於「你的解藥他的毒」一類。因此,想透過種植賴比瑞卡來替代我國每年進口的印尼咖啡生豆和越南咖啡生豆,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和市場的匹配的角度來看,都極其困難。

我個人傾向于將賴比瑞卡咖啡當作一種「咖啡中的調味香料」來看待,它在配合其他咖啡做調製的時候會發揮更好。

其實歷史上許多優質的珍稀香料,味道個性強烈,它們未必一定要走獨自發揮,孤芳自賞的路線。對「好咖啡就必須能單品發揮」的這種執念,有必要被突破。

第二,賴比瑞卡雖說是馬來西亞的特產咖啡,但在歷史上,本地人種植賴比瑞卡咖啡,那屬於是不得已的選擇。

這主要是因為傳統上我們缺乏適合種植阿拉比卡和坎特佛拉的高海拔,所以大家也只能種植適合在低地種植的賴比瑞卡。

許多人都是小規模的將賴比瑞卡種植在自己的後院和果園裡,把它當作一種補充作物。如果從咖啡世界地圖上看,馬來西亞確實是全球極少有的賴比瑞卡咖啡產區。

之前總有人跟我說菲利賓種植的賴比瑞卡比馬來西亞多,經我們查證,這其實僅僅是一個誤傳。

不少人參考了一份由Philippine Coffee Board 在2016年發佈的名為“Investing in Liberica” 的報告。裡面曾提到,菲利賓種植了八千四百多萬顆賴比瑞卡咖啡樹。

經過我和當地幾位專家多討論核實,再加上My Liberica 園主和我日前對文件內數據的換算,報告中對賴比瑞卡有將近24% Yield 的描述,大概率不屬實。他們很有可能是誤將國內的坎特佛拉樹也算進賴比瑞卡之列。

前面說我們大馬是「逼不得已」的只能選擇種植賴比瑞卡咖啡,倒不是說賴比瑞卡的風味很差。而是由於過去大家對於該怎樣處理賴比瑞卡、該怎樣對賴比瑞卡做適當的市場劃分,這些問題都沒有很清楚的概念。

經過近幾十年來「精品咖啡運動」熏陶的賴比瑞卡早已今非昔比,My Liberica 莊園在國際上屢屢獲獎就是證明。

話雖如此,從國際上乏人問津的一種咖啡,到能夠精緻化獲獎的咖啡,這可不是一條人人可走的簡單、便宜、省心的路。

第三,我建議在種植賴比瑞卡之前,對於賴比瑞卡的幾筆帳要瞭然於胸。

再重複,賴比瑞卡不是阿拉比卡。如果以本地常見的「四方形」種植法,一畝地平均只能種植約三百顆賴比瑞卡咖啡樹,種多了太擁擠,會導致產量嚴重下跌。

每一棵樹如果從完全成年開始計算,每年可產出果實5 至 15公斤。如果管理得非常好,產量也有可能上至20kg。

每一公斤的咖啡櫻桃,如果是咖啡農買給處理廠,普遍價位在Rm 1.20 至 Rm 2.00 之間。

有許多純樸的農民他們真的是不會算這筆帳的。

假如我們要推廣咖啡農們去種植賴比瑞卡咖啡,我們就有責任要替農民去計算,他們應該最少種植多少顆樹,才能維持生計。

又,他們應該至少要栽種多少顆樹,才能獲利,形成他們願意專心去提升品質的動力來源。

一開始沒有周詳的計算,種植數量太少,如若不能形成經濟效益,最後必然是始亂終棄。對於賴比瑞卡咖啡種植來說,「小農經濟」也並非完全不可取,但需要計算出「小」的最低盈利邊界何在。

第四,站在咖啡處理廠的角度來看,賴比瑞卡咖啡不同於阿拉比卡和坎特佛拉有20%以上的「去皮後產豆率」。

賴比瑞卡的產出率僅有區區的7%,Excelsa 或可達11%。這種咖啡去除果皮和果膠的產出率,我們一般叫 Yield,或更精準的說,叫Rendement。

也就是說,處理廠購入100公斤的賴比瑞卡咖啡漿果,在去皮去殼後,也只能獲得約7公斤的生豆。據說,在一些特別的處理法之下,由於破損率高,產出率還會更低。

再換一個算法,你需要約13 至 14 公斤的賴比瑞卡咖啡漿果,才能生產出一公斤的生豆,這還不包括作業成本和運輸成本。

那麼一計算,請問一公斤賴比瑞卡咖啡生豆的生產成本為幾許?大家自己計算。

生豆廠每公斤要賣多少錢給烘焙商,生豆產商才能實現盈利?大家自己計算。

烘豆商每公斤又要賣多少給零售市場,烘豆商才能實現盈利?大家自己計算。

說白了,僅僅成本價,就直追精品咖啡市價的中位線了。

也就是說,賴比瑞卡這個品種的特質決定了它注定就該是「貴貨」。

何況全球賴比瑞卡咖啡產量僅僅佔據不足2%的產量,物以稀為貴,它更不應該被視為廉價咖啡的替代選項。

它實在「廉」不下來,下三路是走不通的。

除非,未來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除非,是去剝削農民,除非,是造假或摻水。

第五,我國傳統咖啡業從印尼和越南進口的多為坎特佛拉(Robusta)咖啡,而且多為低品質的坎特佛拉。

生豆每公斤進口價位僅僅3 至5 美元不等。

且不說在口感和風味上兩種咖啡完全不同。

單就成本來說,以我國昂貴的勞動力是無法做到與這些外來咖啡抗衡的。

第六,砂拉越州的賴比瑞卡,出路在哪裡?我的看法很簡單,無非只有兩條路。

一,和烘焙商結成「直接貿易」的長期夥伴關係,這樣農民的努力就能獲得更多的回酬,同時也能在技術上獲得支援。砂拉越這裡一早有黑豆子在做這件事情,我們近些年也在和更多的咖啡農建立更多的類似夥伴關係。

二,走向「精品化」,高買高賣。透過專業規範的精緻化處理技術,另闢蹊徑,為賴比瑞卡的獨特風特質,構建出一套新的精品咖啡品鑑體系。

再透過精品咖啡內行的網絡途徑,將賴比瑞卡推向國外的精品咖啡市場。

有意投資咖啡種植產業的人應該要認識到,咖啡產業是一個極其龐大而複雜的市場,市場層級許多(Market Segment),許多層級之間是不相通的。

比如,買精品咖啡豆層級的市場,不會去購買低端商業豆。因此在種植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種植的是什麼品種,其對應的市場在哪裡。

我建議,計畫要種植賴比瑞卡的農民們,先從去了解對象市場的訴求。先找到買家,再倒推回來做系統性的規劃,依據目標市場的需求,決定種植什麼品種、如何種植、如何後製處理和包裝。

總體而言,以上就是我對賴比瑞卡咖啡產業前景的看法與分析。

我想說,全世界80多個地處「咖啡帶」的咖啡生產國家,卻只有馬來西亞和少數幾個國家在生產賴比瑞卡,發生這種現象不是沒有原因的。

賴比瑞卡種植難度系數比較高,獲利更不易。

寫這些不是要嚇退新玩家,而是不願意再有更多的農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勞而無獲的窘境。

希望大家在考慮周全了,再不斷試錯中穩步前行,找到賴比瑞卡咖啡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920942331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6 七月, 2023 英吋 咖啡學文章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