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內觀顯談

25 八月

總會有人問我,搞什麼內觀禪修?又何謂止觀?如果要總結這八年的經驗,用最淺顯的話說,『內觀』即是去認識自己的身心機制,而所謂「止觀」就是冷靜下來觀察自己,『止即』平靜,『觀』即觀察,僅此而已。

禪修的目的旨在幫助自己進入一種能夠冷靜,清醒去觀察心智的「狀態」。而且是一種每個人透過稍微努力都可達到的『狀態』。然後透過觀照,認識自己的內心,解除那些不必要的,導致『苦』的妄念,來達到心靈的解放和自由。

我受益於禪修導師百眉的教導,他說"禪修不是讓你成為超人,而是成為一個正常人"。他說"禪修當中看到無常,還讓人看到自己的醜陋"。

靜靜坐著的那一個小時是時間濃縮湯,如果保持清醒,我們會看到自己所有身體,感覺、情緒、反應的變化。由於不能『動』,只能『看』著所有身心的變化,並且被要求單純的去承認每種身心的現象。痛就是痛,煩就是煩,惱就是惱。

於是我們會開始比較清晰的看到自己吵雜的思路,看到自己真實的感受,看到自己創造的充滿偏見的故事,看到因為這些故事而產生的情緒,看到自己因情緒而產生的一切心智反應,無論善意、狡詐或醜陋做作。

但我們還是不能動,於是漸漸當那些心理戲演完後,我們會看到這些身心現象除了會「出現」,還會「消失」,就如潮汐一般。出現時如此真實,消失後杳然如夢,毫無意義。在察覺生滅的循環中,認識了這些身心現象的無常性,漸漸認清自己未必一定要回應這些終究無常的現象,進而產生一種暫時安住,覺知的體驗。

慢慢的,這種覺知開始入侵你的生活,逼你檢視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和自己心智博弈的戰場從一個小時靜坐的坐墊上,擴大到平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際交往中。

尤其當面對人情事故時,如果你有足夠的觀察力,你會看到我們每個人多年壁壘起來的強大自我開始浮現。我們強大的情緒,慾望、固有的觀念,情緒模式,人際格局,心智侷限和自以為是,你會幾乎屢戰屢敗!但每敗一次你總會吸取經驗,認識到自己那薄弱的『覺知』對抗演化百萬年而來,深植於基因的身心制約有多困難。

這時候關鍵來了,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承認接受自己在無明、煩惱和慾望面前有多脆弱,多麼無奈。那麼另一種品質在這個時候即將會浮現。

當我們承認自己許多的無知、無助、恐懼、無法自制和無可奈何的同時,自然會對一切有情感的生命產生深切的諒解之情。如果連自己一內觀行者尚且十戰九敗,那麼一般人呢?一般沒有機會實習內觀禪修的人呢?

自己枯有一絲覺知尚且無法完全對抗的傲慢、偏見、情緒、慾望、認知侷限,不周全,不可理喻出現在他們身上難道不正常嗎?天知道他們摸黑面對自己不了解的心智,內心正在打著一場如何恐怖的戰爭。了解了從無明煩惱清醒過來的過程有多難,就能力理解所有其他生命,假如他們有所無明,有所惡行,有所邪見,那也是在他們有限條件下會產生的各種妄念和回應而已。那是一種無奈,那是內心戰場裡的扭曲。

是的,其他人的愚昧我身上也有,其他人身上的貪、瞋、痴、慢、疑、導致的各種醜陋也都曾經,依然,將會出現在我們身上,我們都一樣在泥濘中,禪修並不會讓我們比誰高尚,而是更諒解人性。

同理心的出現不需要宗教或菩薩,而是每個人都曾在生活中或深,或淺體驗到的人之常情。『慈悲』的品質並不是高高在上以智慧之眼俯視芸芸眾生,感嘆他們的可悲。而是知道彼此都一樣,面對同樣生命的苦難。慈悲讓你懂得尊重他人的無知和苦難,慈悲不是原諒,而是無法怪罪。

當行者認識到每個人的內心都同樣面對著那場無明的戰爭時,我們和其他生命的隔離感消失了,我是眾生,眾生是我。這種和所有眾生心心相容的「慈悲」給與我們堅定的心靈力量去面對和接納煩惱。

慈悲並不神聖,只是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它謙卑到讓你不會再將慾望和煩惱當成『敵人』,而是把自己的心智和七情六欲當作一位彼此可以協商的棋友,在彼此切磋中認識甚麼是導致自己和眾生痛苦和煩惱的根源,如何接納自然,如何消融妄念,迴避根本打不贏的戰爭。

總結,內觀的智慧教導我們承認無常,時時準備變化,因為變化是自然的天性。而慈悲教會我們接納自己和一切與自己不同的存在,破除生命間的隔閡感,因為慈愛是人類的天性。

所謂禪修、所謂止觀、所謂悲智,真的很普世。透過簡單的禪修練習所達到的『覺知』和『慈悲』狀態只是我們普通人都天然可以做到的事情。禪修並不會把我們變成更高尚或超自然的存在。只是讓我們成為比較貼近自然,比較從容面對無常,稍加清醒的普通人而已。

李威霆。Ayutthaya 大城府。 (25 August 2017)

21032324_10155112112176225_8948279416305753774_n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5 八月, 2017 英吋 修煉者手稿

 

標籤: , ,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