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知性的蜗角之争

22 七月

HELIX ASPERSA論壇上見到爭論到底人類的『理性』和『感性』孰強孰弱,究竟哪一種決定影響我們的命運比較多。

論壇裡我不敢說,躲在這裡我想說:“從一開始,這是就是一個無聊兼無效的問題。但如果真的要答复,從務實的角度來看,理性顯然更重要!因為它幫助規劃和完善我們的感性世界。”

蝸牛的觸鬚和蝸牛本身誰比較重要?大家覺得呢?沒有了觸鬚,蝸牛身再“重要”又能生存多久?

先請“理性”的朋友理性地來思考這個問題。理性為何存在?從演化理論來看,大腦的功能不就是為了服務我們的生存而需要嗎?

那『存在』是一種“理性”現象嗎? 嬰兒出生的哭泣是“理性”還是“感性”?人類正常需求以外的慾望是“理性”還是“感性”?愛恨情仇是“理性”還是“感性”?各種生存和繁衍後代的衝動是“理性”還是“本能感覺性的”? 我們無法定義的『自我』是“理性”還是“感性”?

人類用“理性”來排解問題,最後的目的無非是滿足某種“無法解釋”的存在。。那麼理性是“工具”還是“目的”?

實際上,每個人所謂的“理性”和“客觀”,無非也是一種臨時鎖定的主觀態度。主體的認知改變了,客觀的定義也就改變了。其背後依然是“非理性”的某種存在。因此我們會看到兩個各執己見的人都相對的認為自己更客觀,而認為對方不客觀,不理性。

對人的感知世界來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無漏的理性,也沒有絕對純粹的客觀。沒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其規律,也有它背後龐大不可知的真相。而人類只是它一部分,不可能完全認識她的全貌,瞎子最好保持謙卑繼續摸索,不要扮成伊甸園中眼睛明亮了的那位,否則接下來瞎的恐怕不止是眼睛。

所有“理性”和“感性”的糾紛都來自我們“以為”我們知道真相,我們自認為知道什麼?但,那是真的嗎?我真的知道真相嗎?

『我』無法知道從幾時開始第一次有自我的概念,『我』不知道那些構成我的記憶為何消失,『我』不知道下一秒會有什麼念頭升起,『我』不知道下一秒會有什麼慾望升起,『我』無法估計下一秒會有什麼感受將發生,『我』不知道今晚會做什麼夢,『我』不知道在下一個靈感的吉光片羽中自己會窺見什麼,會有什麼改變,明天會變成誰。『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每一個決定為何是自己的決定。

『我』,只是一團集結而成,循環作用不斷的龐大訊息殘像。那從自我延伸出來“理性”是什麼?不就是一個瞎子腦中的地圖嗎?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理性,那只表示你對自己經驗所繪畫出來的地圖的精準性更有信心。那很好,但,這張地圖能有多大?

心智未成熟時、昏沉來臨、睡夢來臨、老年失憶症來臨、死亡來臨、甚至當不可知的盲點和信念在發生作用時、你的理性還剩多少?操控你的還會是“你的理性”嗎? 請“理性”的思考以上問題。

支持『感性』至上的看到這裡有很高興嗎?別傻了,從同樣的層次來看,人的感性和理性就類似DNA裡的雙螺旋,相互糾纏作用著,構成你的存在,說不定它們還是從同一根莖裡分出來的呢。

感性?感受無時無刻在變化,情感無時無刻在變化,時時刻刻都可能有新激其的情感,看起來多麼真實,多麼有意義,多麼重要。但隨著無常律,也將變化、變質、歸零。所謂真實的又成為虛無,如夢亦如露。

所以,思維“理性”與“感性”哪個比較重要是不可能有結果的,我們不能把蝸牛和觸鬚切割開來研究誰更有利生存。因為切割的那一刻答案已經死亡。

我是膚淺的現實主義者。與其思考這個無效的問題,倒不如鍛煉自己腦筋的慣性,和所有“覺知”鍛煉的實踐者一樣。

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每一次遭遇事件的霎那,最先閃出的是活潑的“覺察力”和“平等心”。還是那一大堆由頭腦導演,由過去既有經驗反複再現的肥皂劇本?重複的思維模式?重複的回應?和僵固的情緒反應?

過度感性可以拖垮一個人,過度理性可以卡死人。畢竟“理性”和“感性”都源自“知性”。知性則來自覺知,來自清明覺知的精神狀態。

“理性主義是死”的,“感性主義也是死”的。事實上,任何一種人類的『主義』都很可能是死或半死的制式思維。而覺知講究的是時時處處靈活的處於當下,如實知曉,隨境應變。

 

李威霆。古晉。午

-完-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2 七月, 2013 英吋 雜談散文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