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不劳而获

16 三月

小时候每逢去长辈家拜访时,老一辈的人见到我们大都会问吃饱了没有?。这种问候方式在我们家

乡古晋的华人 间很普遍,无论是普通话,福建话,客家话,或我本籍的兴化话都有吃饱了没的问候语。

当时吃饱了没似乎比 你好吗更为主流。怎么会把吃饭变成问候语呢?小时候不是很明白。后

来了解了新中国初成立时,曾经历过一段 内忧外患的战争和天灾造成的大饥荒时期。那是一个饿殍遍

野,民不聊生的时代。因此那一代的华人把能够吃饱喝足 看得很重。在动荡的时代,能吃饱活命已经

是幸福的象征。我相信这种问候方式正是那个时代背景的写照,后来随着 前辈们从中国迁徙来马时带

来的。

这种说法后来就渐渐的比较少听到了,过年到朋友家拜年时,说的多半是事业顺利学业进步

恭喜发财 等等的贺语。这说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比较稳健的阶段。人们可以安心的打拼事业,

争取 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反映了华 人的祝贺语文化带有与时具进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努力勤奋

成为成功 的关键,而被赋予极高的价值。而事实上,勤 奋也确实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功的原因。

直到近来网聊时听香港的友人提起,现今的香港,竟有部分人干脆以不劳而获作为贺语。初闻这

说法让我感觉有 点愕然。相信如果是让教育工作者听见,则是大惊失色。不劳而获本身就是

带着点贬义的成语。 因为这与勤奋主义 直接冲突。 而这种问候语的出现,也部分的显示了当下社会

意识 形态的转变。我想抛开约定俗成的社会主观,从两个方 面来看这个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勤奋”本身是一种竞争手段,而非生活目的。“勤奋”不仅是个体力争上游的载

体,它也提供了社 会生产力,这点符合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以在这一点上,统治者和教育者是不约而

的提倡勤奋的。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勤奋那么难?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天才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开发让人类

“更容易”用更少劳动力 就能完成计划的工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们在追求更安逸休闲的生活

式, 而勤奋只是达到那个目标的手段吗?如此 说来,从人性上来看,人类似乎是比较偏向于懒惰。

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勤奋的本质仅是获得生存资源的手段。看过国家地理介绍非洲狮子的生活吗?

除了定期的猎食和日常嬉戏的劳动以外,他们平日里都是懒洋洋的(减低热能消耗)。这里猎食是

“必须”的,而互相追 逐游戏是“自发”的。这在所有掠食地位的动物中几乎都一样。所以能不能

说明 懒惰的本质,或许就是从生物保存热量这 种行为中演化而来的呢?所以不劳而获从某些角度来

看,也确 实是生物终极所追求的不是吗?

我绝非在此鼓吹懒惰,我认为人因该勤奋,但如果是能把劳动用在自己有兴趣的事物方面,那是最理想

的。 历史上几乎所 有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都是些能把劳动用在自己最有兴趣和热诚的事物上的人。

当“劳动”和“兴趣”结合在一起的时 候就会产生一种真正的“专注力”,而专注力则是创造力的基

础。 这似乎也是能让劳动所能发挥最大“效率“的条件。

很多时候劳动被过分和盲目的赋予价值,人们为了不知为了什么目或为他人在燃烧生命,总以为那就是

生命 的价值,如工 蚁般,做到死方休。那样对吗?西方人说 we work for living, not living

for work, 我们是为了过更好的日子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存在。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6 三月, 2009 英吋 未分類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