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為何砂拉越將有條件成為國際精品Liberica咖啡的第一核心產區

13 十一月

這是給砂拉越咖啡農們的一封公開信,本文統一以問答的形式來回應最近我反覆收到的類似問題。極長文警告!

||問題一:憑什麼說馬來西亞,尤其砂拉越州有條件成為國際精品Liberica咖啡的第一核心產區?||

說來蹊蹺,在許多不同版本的咖啡地圖中,包括在精品咖啡協會出版的世界咖啡地圖中,馬來西亞總是缺席的。這倒不是由於馬來西亞本身不種植咖啡,恰恰相反,這是由於馬來西亞種植了一種長期被主流市場的偏見所忽視的咖啡品種,Liberica 咖啡。

其實,早在德國Coffee Consulate 咖啡研究機構2011年所出版的地圖中,我們不僅可以清楚的看到馬來西亞在「咖啡帶」(coffee belt)中被標記為咖啡生產地,而且是被標記為稀有的Liberica的咖啡產地。

Coffee Consulate 是國際上極少數,從很早就在重視Liberica的咖啡研究和教學機構,我本人也是在2017 年受到此機構的創始人Dr. Steffen Schwarz 的影響進而對Liberica有所改觀,進而開始在國內外的精品咖啡圈子推廣Liberica 咖啡。

上面提到的「咖啡帶」,指的是北緯25度至南緯30度之間的熱帶地區,這也是目前已知130個咖啡物種的原生區域所在。

隨著近年全球暖化的到來,越來越多「咖啡帶」之外的地區比如西西里島,澳洲北部,甚至日本等原本不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都開始出現可種植咖啡的環境,換言之,氣候變化導致「咖啡帶」的邊界向南北兩個方向衍生了。

無論如何,傳統的60多個咖啡生產國都在原本的「咖啡帶」之中。而馬來西亞則是其中唯二的最特殊的主要種植Liberica的國家。另一個,是Liberica的原生地利比里亞。

關於Liberica為何會從非洲的利比里亞來到馬來西亞,又如何成為馬來西亞特有的栽培品種(Cultivar), 它和它的亞種Excelsa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在另一批文章‘’Recent Observations on Borneo Liberica Coffee’’ 當中已經介紹過,這裡就不多做討論了。

事實上,印度、菲利賓、越南、印尼的加里曼丹、中國的海南島等地都有在種植Liberica, 只不過Liberica從來都不是他們的主要出產咖啡。

拿印度這個傳統咖啡生產國來說,他們的國寶Arabica cultivar S795 正是派生自 C. liberica 和 C. Arabica 在自然界發生的雜交 S288 的變種(母系基因為阿拉比卡)。

2018年我在印度南部Chikkamagaluru的州立咖啡研究機構中見過他們檔案裡有著種類繁多的Liberica樣本 ,不愧是老牌咖啡產國,但是Liberica本身並沒有在當地形成成體系的大面積種植傳統。倒是Coffee Consulate 在印度的幾位合作咖啡農有在特地生產小量的Liberica給他們。

菲利賓的Barako 咖啡也是Liberica 的一種,不過實際上他們種植的總量遠沒有馬來西亞來得多。我知道市面上流通著一份頗具誤導性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截至2010年為止,菲利賓種植有84,544,625棵Liberica 咖啡,但在同一份報告後續的產出換算中,其所謂Liberica的從果肉到種子的產出率竟高達20%多。(根據Jason Liew幫忙做的換算)

這無論如何不是Liberica會有的Yield,數據與事實不符,估計其中存在某種誤會。不過我有聽說該國近年開始出現大規模種植Liberica咖啡的計畫,值得期待。

另外,Liberica的原生地利比里亞的咖啡產量原本就不高,根據今年2月一篇發表在Perfect Daily Grind 上的一篇文章 “How is specialty coffee produced in Liberia? ”所指出,利比里亞早年的咖啡產量都只維持在每年3萬六千噸左右,而且主要以生產Canephora (Robusta)為主,Liberica 的存在感在當地反而薄弱。

再加上自1980年代以來長期的政治動盪和內戰,使得許多農民放棄了自己的咖啡莊園,或改種其他作物,其咖啡產業一落千丈。

我在近期試圖軿湊Liberica的基因圖譜的過程中需要利比里亞當地的原生Liberica基因樣本,試圖透過國內外的人際網路尋找,也是遍尋不得利比里亞當地有在種植Liberica的咖啡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馬來西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著完整種植和飲用Liberica歷史傳統的國家。

||問題二:馬來西亞有著一脈相承的Liberica咖啡種植及飲用傳統,那又如何?||

這很重要,因為這些歷史遺產將對馬來西亞未來的Liberica發展構成以下我們的競爭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一,Liberica物種百餘年來在馬來西亞不同區域的種植與演化,除了已經適應這裡的自然環境,也在我們這裡派生出更多Liberica的 品種(veriety),形成了基因的多樣性, 這些形狀繁多的Varieties在砂拉越與加里曼丹接壤的內陸部分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們之前所收集的許多樣本,在西馬來西亞半島都不曾見到過,這讓我國也成了Liberica的基因寶庫。

這些不同性徵的Liberica 在未來都有機會被開發成為特別的Liberica 栽培品種。

二, Malaysia 的MARDI屬下已經有著屬於自己的Liberica多年研究成果,其中不乏高抗病,高產量的選育品種。

三,馬來西亞本國有著多元的Liberica咖啡飲用傳統,目前國內對Liberica的內需已經多到我們需要向菲律賓和印尼進口的程度。這些內需有很大的空間在未來可以被轉換成對未來國產精品Liberica 的需求,以支撐本國Liberica的生產。

四,馬來西亞在世界咖啡地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 稀有的,同時是歷史悠久的Liberica 咖啡生產國。這種特殊的歷史地位將賦予馬來西亞未來所出口的Liberica 提供傳承和文化符號上的市場說服力。這種傳統優勢,是他國所不具備的。

五,這點是針對於砂拉越來說的,砂拉越作為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屬,適合種植Liberica咖啡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便於農業部的統籌擁。同時還擁有大量內陸居民,可以解決勞工問題,最適合發展大規模的Liberica種植園。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歷史因素,在當下我們更有以下的三大機遇:

一, 根據2017年國際咖啡組織 (ICO)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氣候變化的原因,最快到了2050年,中美洲的咖啡可耕地將會降低48%,巴西咖啡可耕種、地將會降低60%,東南亞咖啡的可耕地更恐怖,預計將會降低70%。與此同時,全球的咖啡消費卻在急速提升。

比如巴西、印度、中國、台灣、印尼等咖啡生產國在本國國內咖啡需求量都在急速攀升。全球性咖啡慌的發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然而,正當各國的咖啡研究機構都在焦頭爛額的致力於透過各種培育技術和基因技術改造咖啡,試圖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壓力時,馬來西亞本土早已存在了可以完美的在熱帶低海拔環境生長的C. liberica咖啡。

截至2021年九月,植物學家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的6種新咖啡為止,全球已知的咖啡物種共有130種,主要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和其周邊的島嶼、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

在目前已知的130種咖啡物種中,同時具備商業價值,或在未來有潛能具備商業價值的主要有6種;(1)C. arabica (2)C. Canephora (3) C. liberica (4) C. Eugenoides (5) C. rasemosa (6) C. Stenophylla 。

當然,還包括莫薩比克一帶的還有更多的據說很有效抵禦coffee boror的咖啡物種最近幾年也開始受到關注。

然而無論如何,在這些所有咖啡的物種當中,同時具有商業價值,又可耐受在低海拔熱帶地區種植的,其實也就只有Liberica 一支。換言之,在全球氣候極端化的挑戰下,馬來西亞特別幸運坐擁了一種特有的唯一可能抵禦氣候變化的Liberica咖啡品種。

擁有現成的,適合種植在平地至海拔800米左右的Liberica咖啡產業,是我們的第一個機遇。

二,相較於過去十年的“第二波”咖啡時代,近年所興起的“第三波”以及“第四波”精品咖啡運動對Liberica的印象有了大幅的改善,這讓Liberica 在意願用更高的價錢消費咖啡的精品咖啡市場有了更大市場空間。也就是說,比起過去任何時期,此時都是最有利發展種植Liberica咖啡的時機。

事實上,近些年印尼、泰國、菲利賓等國也都在積極的發展Liberica 產業,並且引入精品咖啡的精耕系統。假如此時馬來西亞未能及時跟進,對我們的咖啡種植系統進行專業化管理,那我們很快將會喪失我們作為Liberica 咖啡主要產區的市場地位,被他國所取代。這是我們大馬精品咖啡人所絕對不願見到的。

三,由於精品咖啡文化的盛行,「咖啡旅遊業」也在近年成為一門熱門的話題。然而,比起去走訪那些老生常談的巴西或衣索比亞阿拉比卡咖啡產區,能夠到馬來西亞,尤其能夠去到位於exotic 的婆羅洲上的砂拉越,去探訪全球產量不足2%的更加exotic 的 Liberica 咖啡種植園,這顯然是更有吸引力的選項。作為Liberica 咖啡產區,我們在國際咖啡旅遊領域也有著極其特殊的優勢。

好,優勢和機遇我們談了,看似種植Liberica 這件事情是勢在必行,但是,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試想,Liberica經過近140年的種植與傳播,為何至今卻在三大咖啡品種中卻僅佔不及2%的全球產量,那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在文章後面會重點談及Liberica 作物經濟和品質管制的難題。

||問題三:為何比起其他作物,咖啡是一個更適合砂拉越種植的作物?||

首先,對於砂拉越內陸原住民而言,他們所生產的農業產品在對外界進行貿易的過程中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由於交通不便利所帶來的高成本問題。

而比高運輸成本更難解決的,是農業產品的保質問題。香蕉、鳳梨、蔬菜,這些農產品在採收後最多也只能收藏數週就會開始腐敗。

咖啡生豆作為一種commodity,就意味著它是一種適合流通的貨物。在適當的處理和庫藏管理條件下,Liberica咖啡可以被保存一至兩年,這就很有效的解決了內陸貨物的運輸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咖啡本身就是一種貨幣,像是血管裡的血液,讓內陸地區的經濟得以流通。其他在砂拉越內陸類似的傳統commodities 還有稻米、胡椒、油棕等等。

我們每次在和咖啡農談論咖啡種植之前,都會希望和他們一起坐下來計算,在付出同樣勞動力的情況下,他們從其他農業commodity 所得的收入是否更高?一般只有在確認咖啡對他們而言是更好的作物的情況下,我們才會開始為他們訂制定種植計劃。

||問題四:為何相較於更流行的Arabica 和 Canephora (Robusta),砂拉越更適合種植Liberica?||

很多人都在問我,砂拉越難道不適合種植Arabica嗎?

從理論上說,任何一方有人居住的高於800masl 的地方都適宜種植Arabica。或者如果我們要更精準的說,任何有足夠散射光、日夜溫差在16度 至 26度區間、土壤適當、無旱澇、不結霜的地方,都適用種植Arabica。在砂拉越,由於我們更接近赤道,平均溫度也更高,我們一般會需要更高的海拔才能種植出風味細膩的Arabica。

在精品咖啡的市場上有一種根據種植海拔的分級系統, 比較客氣的分類大致是這樣的;

1000 masl 以下種植的屬於“軟豆”

1000masl – 1200 masl 屬於“半軟豆”

1200masl – 1400masl 屬於 “硬豆”

1400masl 以上的則屬於 “極硬豆“(SHB)

一般情況下,海拔越高,所種出來的咖啡風味也就越佳( 小海島氣候另談),不過由於近年氣候變化的原因,許多原本屬於高海拔的地區,近年來溫度也有所上升,更受到了越來越多病蟲害的侵擾,風味也受到高溫的影響而有所弱化。現在在Coffee Belt 的很多地區Arabica咖啡農們都會把種植到甚至2000masl 以上。

再看回砂拉越,適宜種植Arabica的海拔800 以上的地區砂拉越是有的,比如Bario 等地區的海拔有在1000masl 稍微再上的,如果能配合好的深根rootstock grafting技術讓咖啡有更強的根系,再實施Shade grown cultivation ,減緩咖啡樹的生長速度, 種出風味類似1200masl 的Arabica咖啡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過這種做法種植技術難度高,如果種植得當,儘管海拔不高會影響它的市場銷路,但仗著“Sarawak Arabica” 或 “Malaysia Arabica” 的稀有地域品牌的名頭,它也有可能成為國內外小眾咖啡愛好者的搶手貨。

只是由於砂拉越絕大部分陸路可及的適耕地都在海拔800 masl以下,導致阿拉比卡的發展空間有限。一般都會認為,如果論「大宗生產」,我們的生產成本高,產出的Arabica價錢絕對競爭不過像是巴西和越南那樣的咖啡生產大國。

而論品質,我們又由於海拔不足,無法產出 「極硬豆」這樣咖啡圈子裡的硬通貨,所以不建議將重心放在生產Arabica 咖啡上。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前面說過了,咖啡市場是一個極其龐大,層級分化複雜的市場。任何產品如果能找到適當的市場區間,都有可能盈利。

從原則上說「但凡能在我們的氣候環境中健康生長和繁衍,且風味不錯、有特色、具可塑性、並且能實現盈利的,就是最好的品種。」

事實上,世上還有很多也適合在砂拉越種植的其他品種,我之前提到過,到德國 Coffee Consulate 的姊妹公司Amarella Trading官網看看就可以發現,同樣是大量生長在650m 到1200m 的純種或混種阿拉比卡(Arabica)和坎特佛拉(Canephora),它們之下的一些品系,如;

Oeiras, S795, Bourbon Amarello, Catuai Vemelho, Maragogype, Laurina, Obata, Tupi, HDTxCatuai, Sarchimo, SLN 9, CxR, SLN 274, Old Paradenia.

這些都是在正確的栽培下,能夠在類似砂拉越這種中低海拔環境中,實現量產,並且盈利的咖啡品系。我們是有可能透過Coffee Consulate 的網絡獲得以上品種的可靠種源(這點非常重要),我們也正在嘗試中。

另外,我也不建議低看精品 Canephora (Robusta)屬下的各種Varieties在未來的潛能,優質的,能夠在500masl 至 1200masl 生長的Canephora物種。

同時,目前國際上的一專業咖啡研究機構,都在致力於透過生物技術研發比如《第四波精品咖啡》書裡韓懷宗先生所提的,各種可以應對氣候變化和蟲害的四倍體和二倍體 F1咖啡(Filial one hybrid)如;

Rume Sudan 結合 Sarchimor T5296 形成的 “Centroamericano”

C. Eugenedes groups 結合 C. Robusta groups 形成的 “New C. Arabicas”

C. liberica 結合 C eugeniodes 形成的 “C. ligeniodes”

這些選項都是值得我們的咖啡種植者認真考慮的問題。 我國咖啡種植者的知識如果未能適時的跟進,還停留在落後的幾十年前的所謂“三大品種”的泛泛討論,那麼我們將會有很大的風險被周邊的國家所淘汰。

《為何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州將有條件成為國際精品Liberica咖啡的第一核心產區》(Part 2)

世界上約1 億2500 萬民農咖啡農當中,有超過75%的咖啡農家庭都活在貧窮線以下。這是說在過去氣候還沒有極端化的情況下。那在未來呢?

如果我們希望透過推廣砂拉越原住民種植咖啡來幫助他們擺脫貧窮,那我們絕對不希望發展的方向是讓他們成為那75% 。我們尤其也需要對全球咖啡發展的未來動向有所了解。

||問題五:目前砂拉越Liberica發展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目前最明顯的問題,是本地咖啡農普遍對咖啡前沿知識了解的不足,不重視,還有把咖啡生產當作一般粗製的食品作物流程來思考習慣,缺乏工匠精神,缺乏統一的評級標準,同時對國際上複雜紛呈的咖啡市場分級(market segments)缺乏足夠的了解。

另外本地的咖啡中間商普遍對咖啡的生產成本價持有偏見,認為咖啡生產成本應該要被壓低至傳統咖啡的價位,最終導致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獲得足以形成可持續生產的報酬,持續的陷入「廉價咖啡,廉價市場」的惡性循環中。

除非我們現在談論的是本地一杯RM1.50的廉價商業咖啡,否則如果從精品咖啡的市場來看,咖啡其實是對風味的細膩度非常講究的一種“文化飲料”,類似於紅酒。

因此也只有對精品市場所講究的品質“內涵”有所了解,才能生產出符合精品市場的產品。同時,也只有從精品市場segment 所獲得的較高收益,才能形成持續提升品質的動力。

遺憾的是,只有很少數我接觸的本地人會認為在發展咖啡產業這件事情上,將重點投資放在學習咖啡知識和聘用專業的諮詢服務是必要的,是有價值的。有更多的人以為咖啡只要種下去,幾年後隨便採收處理一番就能有所回報。

然而事情恰恰相反,咖啡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精緻的作物,咖啡產業和紅酒產業類似,一瓶隨便釀製的紅酒可以買USD 3,而一瓶精釀的紅酒可能是USD 3000。 在阿拉比卡的世界裡面,情況也是類似的。

同樣為 阿拉比卡,品質一般的阿拉比卡生豆價可以低至每公斤 USD 2.5,種植得好的阿拉比卡 ,比如一些國際上的拍賣豆和特定贏了 Best of panama 比賽的咖啡,每公斤上至USD 3000 都有可能。

高品質Liberica咖啡生豆和劣質Liberica 生豆的差距或許沒有Arabica 這麼大,大約在,USD 2.5 至 USD 9之間 。

不過,就算不同market segment的價值差異假設只有5倍,但這對於選擇生產精緻的,可以買給上端市場的Liberica,或選錯了生產低品質的,只能賣給廉價的下端咖啡市場的Liberica ,這個選擇依舊會決定整個產業的格局或成敗。

另外,這是一個信息時代,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公平的對待,這包括農民。這也是為什麼精品咖啡很講究「透明化」的原因。只有「透明化」才能建立起咖啡生產者、烘焙商和終端用戶之間的信任和有效溝通。

過去那種中間商試圖製造「信息不對稱」,並從中牟利的老作派很難做到可持續的產出優質咖啡。「不透明」會導致市場的混亂,進而削弱當代農民生產優質咖啡的意願,這也是Liberica 產業發展的障礙。

因此,我們會看到精品咖啡產業非常強調透明化。

||問題六:我們能否在砂拉越大面積推廣咖啡種植,以取代每年從印尼進口的幾十萬頓咖啡?||

很難。

第一,我們本地的勞工成本比周邊咖啡產國來得要高,農民有其他種植選項,對咖啡種植又缺乏經驗和信心。

第二,第二我們的咖啡產業還未形成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成本無法降低。

第三,我們從印尼的大宗進口咖啡主要以Canephora 和 Arabica 為主,這與我們本地所種植的Liberica, 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在「風味」和「成本」上都有著巨大的差距。

你可以理解它們之間的差距就如同荔枝和芒果,彼此很難完全相互取代。

第四,更重要的是,我們進口給本地傳統咖啡的那種豆子,一般成本都在每公斤USD 1.8 至 USD 3.5 之間,而從咖啡生果採購處理廠的角度來看,Liberica 的生產成本本身就已經接近或超過每公斤USD 3.5,農民還要有利潤才能生存。

而站在內陸的獨立咖啡小農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統一處理廠或合作社,他們的處理成本、運輸成本、交易成本也很高。很難獨立形成穩定的貿易通路。

關鍵是,只追求苟且生存,沒有理想和希望支撐的農民很難產出真正精緻的好咖啡。

如果是依循有機種植的方法,或是在部分樹蔭下的種植,那麼雖然咖啡的品質會提升,但產量會下降。這種做法就更加不適合供應給廉價的咖啡市場。

今年六月,當我們和砂拉越內陸Uma Bawang地區的農民接觸時,他們直言現在面對最大的煩惱就是,本地傳統咖啡烘焙商只能以USD 3.5以下的價錢和他們收購咖啡。

對他們來說,這就叫做「找不到買家」,於是很多咖啡莊園就被荒廢了。可見,農民們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成本和「機會成本」是多少。

說得直白點,這種USD 3.5的貿易模式如果可以成功,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成功了,不會直到今天砂拉越Liberica產業還是在原地打轉,始終只能生產出品質一般,叫價USD 3.5的咖啡。

須知,砂拉越那幾十萬頓從每年從印尼進口來的咖啡都是供應傳統本地一杯USD 0.4 market segment的那一類咖啡,而我們目前的咖啡產業由於缺乏規模,再加上labour 成本的昂貴,所生產出來的咖啡根本不是本地傳統咖啡市場可以負擔的類型。

用市場經濟的語言來說,那就是「本地Liberica的供應在成本上無法對接本地咖啡市場的需求。」

這也是我一再說的,如果一開始搞錯了市場的segment,所有的生產和努力到最後都會成為徒勞無功。「廉價咖啡,廉價市場」這條路對於Liberica來說至少從目前來看是走不通的。

未來,在全球暖化已經導致進口咖啡生豆的價錢已經高於每公斤 USD 5.5 之前,我不認為Liberica能夠透過賣給本地傳統咖啡烘焙廠來實現盈利。賣給本地的精品咖啡烘焙商倒是有可能的,不過那依舊需要很好的品質管理才能實現。

我認為砂拉越咖啡的發展應該學習台灣咖啡發展的模式。

十多年前台灣剛走向精品咖啡種植的時候,我就買過不少台灣高地生產的咖啡,那時候烘焙出來感覺品質確實平庸,也沒什麼特色。但有一點,很貴。

稀缺,但又有需求的產品就應該貴。這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沒錯,我是哈耶克經濟學的死忠粉。

貴了農民就會用心做好產品,最後「高買高賣」模式真的成就了台灣今天各種高品質咖啡的出現。

因此,現在砂拉越咖啡發展我們需要的不是那些試圖壓低農民價錢的玩家。而是那些追求品質,進來與我們競價,把價錢競高的玩家。

||問題七:較為合理的推動Liberica咖啡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是正確認識砂拉越Liberica 咖啡的成本,遠離「廉價市場導致廉價咖啡」的發展陷阱。

然後建立嚴謹的分級和品鑑系統,提升品質,去對接正確的國際精品市場,同時漸進的改造本土咖啡文化,讓本地人能夠慢慢接受Liberica咖啡,擴大本土市場空間。

綜觀過去數十年,本地Liberica產業發展所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每次政府補貼大量種植咖啡,幾年後咖啡種出來了,結果卻找不到買家,然後咖啡莊園被荒廢,幾十年後又重複同樣的輪迴,如此循環反覆。

我在前面說過了,咖啡作為其中一種世界上最重要的飲料之一,它的市場非常巨大,根據Expert Market Reserch網站的數據,全球咖啡市場在2022年的价值约为1263.8亿美元,而且以4.82%的速度在增長。

同時咖啡由於是一種“文化飲料”,它的市場內涵也非常複雜,層級繁多。每一個層級所要求的咖啡類型不同,所願意給出的價位也不同。

發展咖啡產業合理的方法,應該是先做「市場端」的分析,鎖定究竟哪一個market segment所願意給出的價位是高到它的利潤足以支撐產業持續增長的,然後再根據這個market segment 的群體所要求的品質去“倒推”,根據這個市場群體的具體品質訴求,來生產相應的咖啡,比如考慮該種什麼品種?選擇什麼栽種方法?選擇怎樣的發酵處理法?做怎樣的分級,等等。

根據這樣的策略來發展,還沒有種出來的咖啡就已經有現成的市場等待在那邊了。農民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專注生產好豆。

但我們過去的舊思路,往往都是先不理會實際可盈利的目標市場在哪裡,矇矇查查的便隨便開始種植,然後才去找市場,最後發現自己種出來的作物不符合目標市場的。

這是先製造了「供應」,然後才去找「需求」。這樣子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在成本和品質上都無法很好的契合其所對應的市場。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先有「需求」然後才會有因應的「供應」。

還有,就是要先建立一些成功的例子,小型自耕農的,或大型咖啡農莊的成功例子,用成功的例子來鼓勵更多農民加入種植。

我們和Alasdair Claire先生合作在Long Banga 高原上的Liberica Refinement Project正是試圖建立以村莊小型自耕農為單位的範例。我們的做法,是透過教育農民正確的採收處理法,再透過分級系統來提升當地Liberica的品質,最後再以高於公平貿易組織(Fairtrade International )近一倍的價位收購當地的Liberica,以此建立成功的案例。

另外我,也看好砂拉越古晉 Bayur 一帶 Coffee Processing Packaging Centre (CPPC) 五百畝的Liberica 咖啡大莊園計畫。這個計畫如果成功,那將不僅是馬來西亞最大的Liberica 莊園,更可能是全球最大的Liberica莊園,這不僅對於本地咖啡人來說意義重大,對鞏固馬來西亞在國際咖啡產業上的地位有所幫助,也是對全球Liberica 咖啡產業發展的一劑強心針。

畢竟我們的周邊國家例如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老窩等都不乏年輕、有知識、有野心和比我們有經驗的咖啡農。

假如等到他們開始大規模發展Liberica (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做),馬來西亞的Liberica 老牌生產國的地位則將不保。

||問題八:該如何實現Liberica咖啡的精品化?||

統一分級標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進入精品市場的關鍵門檻。

但坦白說即便對於我作為一名CQI 認證Coffee Grader,同時也是另外幾個主要國際精品咖啡協會認證的品鑑師人來說,究竟何謂“精品咖啡”本身也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如果按國際上最通用的Coffee Quality Institute (CQI) 的標準來說,會以cupping 分數高於80作為精品的及格線。

但是CQI 組織目前有 Arabica Grader (Q-Grader)和 Robusta Grader(R-Grader),卻獨獨沒有 Liberica Grader。因此目前整個市場在Liberica分級這個問題上是相對混亂的。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可以斬釘截鐵的回答說什麼是Specialty Grade Liberica, 但是我們卻可以很容易辨識什麼是non-specialty 的。

本地確實存在許多劣質的,充滿霉味,甚至帶有鹹魚味的Liberica,也自稱“Specialty Liberica”。這種濫用的情況顯然會損害國際市場對砂拉越Liberica 的信任,降低國際精品咖啡市場對Liberica 購買的意願。

我們目前採取的做法是分三個步驟來做分級。

第一步,是從咖啡生豆的外觀和味道上入手,從瑕疵豆的多寡來決定等級。

第二步,是從檢驗咖啡生豆的含水率,還有生豆聞起來是否有霉味作為接受標準。

第三步,是從Cup Tasting去檢驗咖啡的整體風味。

接下來我們還需要做的,是尋求與國際上的專業咖啡機構合作,建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Liberica分級系統。這樣才能有效終結Liberica市場的混亂,將價錢穩定下來。

||問題九:咖啡小農應該注意什麼?||

先弄清楚自己種植咖啡的主要目的為何?是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抑或只是side income? 每一種收入應該每月獲利多少才值得去做?

然後就是種植之前的知識管理和規劃,尤其對Liberica 作物經濟的了解。一般而言,砂拉越這裡的常見的種植方法是「方陣種植」,每一畝地可栽300棵樹。

Liberica樹在種植下去的第四年左右就可以開始有所收穫,一棵Liberica樹大概在第六年完全的成熟,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可以一年一棵樹可以收穫大約10 至 20公斤的cherries。

我一般建議比較保守的將產量減半來算,也就是每年每棵樹得10kg的漿果(cherries)。

以7% 的yield 來算,每棵樹一年也就只能獲得700克的咖啡生豆。700克乘以一畝三百棵,每年每畝地約可得210公斤生豆。(一般上還會有10 至 25% 的瑕疵豆)

如果生豆賣USD 3.3 (RM 15) 一公斤,則一年可得 USD 693 (RM 3140),每月所得 USD 58 (RM 262.5)

扣除人力、肥料、割草、應對蟲害、處理的成本,淨利還剩多少?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推算出,根據自己的目的,應該種植多少畝地,多少棵樹,花費多少年,才能得到與預期相符的收入。

如果這個最重要的計算沒有做清楚,最終結果不如預期,結果就是整個莊園被拋棄,這種事情已經發生了太多次,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曾聽聞一些農夫投訴一些賣苗人會以高於市場兩三倍的價錢賣苗給他們,但從未告訴他們如何計算產能與收入。大家隨隨便便零星的種植,最終才發現收穫根本不足以支撐付出,結果白白浪費了幾年的時間。

我認為這種做法需要改進。其實Liberica的發芽並不難,農民如果覺得自己所種植的Liberica樹數量不足以形成經濟效益,他們完全可以自行在家裡的苗圃裡發芽。

再來就是小農要學會如何做正確的做田間管理,包括除草、修枝、施肥等等。以一畝地300棵樹的種植方式,還會有多餘的土地空間可以種植其他有經濟價值的inter crop,這也是很好的補充收入,同時還可以減少野草的滋生。

另外,咖啡的乾花、乾果等也可以生產成商業產品。這些收入都應該納入考量。

由於Liberica 是一種它的漿果含有很高糖分的咖啡物種,果皮又厚。這類農產品遇上空氣潮濕悶熱,雨量非常大的婆羅洲雨林,農民如果做「日曬處理法」, 有很大的機率會失敗。

至少我之前遇過的大部分本地日曬處理Liberica 咖啡就都出現過霉味。因此我強烈不建議經驗不足的咖啡農做日曬處理, 建議每一個村莊裡至少要有一架coffee de-pulper,做「水洗處理」 或 「蜜處理」,減少日曬需要的時間,這樣就能有效降低發霉的危險。

最後,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咖啡農最好能學會自己烘焙中焙或淺焙的咖啡豆,因為這種烘焙度的咖啡才是精品市場的客戶群所消費的咖啡。

如果本地農民只習慣於喝加糖的極深焙Liberica, 則他們永遠無法真正知道購買他們產品的客人真正要的是什麼。這種認知上的斷層最終必然形成Liberica 優化的障礙。

||結語||

據說在咖啡貿易的世界裡有一個rule of thumb;「貴的咖啡不一定是好的,但便宜的咖啡必然是品質不好的」。如果我們甘於讓我們的咖啡一直被認為是廉價的咖啡,則我們永遠也沒有辦法產出傲人的高品質咖啡。

我們馬來西亞掌握Liberica 這一個全球最適合應對溫室變化的咖啡,同時處在最佳的發展時機。而砂拉越擁有最多的適合耕種Liberica的土地資源,再加上政府的支持,萬事俱備,但也不是沒有挑戰。

接下來應該做的,就是在品質上做提升,讓我們的咖啡與精品咖啡的世界接軌。

我們需要組成真正專業的咖啡機構,同時引入前沿的咖啡農業技術和咖啡品種。這一切都需要本地咖啡人以及相關機構的認真對待才有成功的可能。

Photo credit: Gp Teo

原文討論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60098895166225&set=a.101601176895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一月, 2023 英吋 咖啡學文章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