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有關「咖啡評分制」的思考

14 十一月

拿茶來說,粗分就有綠茶、白茶、黑茶、紅茶、黃茶等等一堆,每一種大分類當中,個人喜愛的又有細分的多種名堂。

在不同的氣候、地理、歷史、文化環境下養成的不同族群,也有各自享用茶的審美標準,原是各美其美。

現在我們說,世上有種統一的「普世唯一通用的審美標準」,以此標準我們確定這款A茶的分數最高,這款茶叫98分,比其他茶都更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茶。

請問這是純粹的科學嗎?顯然不是,而是一種文化審美的僭妄,是用一種審美來覆蓋一切其他審美。

為什麼杏桃味分數就合該高於夏威夷果?

為什麼藍莓味的分數就合該高於黑巧克力?

為什麼茉莉和桂花香就高級過雪松木、波羅蜜和土壤味?

這後面是否存在我們未經審思的「文化殖民」與「商業掛勾」所帶來的馴化結果?

大家常掛在嘴邊的「物種多樣性」和「價值多樣性」為何到了咖啡杯測這一領域就容易變了樣?

甲的蜜糖,為何就不可以也是乙的毒藥?

如果我們拿著一張品鑒草莓的評分表去評價香蕉,那鐵定是一根「壞草莓」。

但它未必是一根壞香蕉。

馬來盞(Belacan)和榴槤是我們心目中世上的第一高分美味,在歐美人群中它可以是純粹的惡臭與毒藥。

那麼已知咖啡有130個物種,每一物種之下又有無數品系,世上更有無數的審美文化差異,什麼又叫做80分?

500種不同品種的花卉當中,哪幾種叫做80分以上?

這80分,是天然肉眼可見的標籤在每種咖啡之上,人人天生可見的標準?還是特定人群,根據特定一種咖啡物種的標準,和特定文化地區的審美標準,所強加在咖啡之上的主觀數值?

在當前全球氣候嚴重變遷的環境下,如果我們拿著某種生入為主的「唯一標準」濾鏡去看那些未知的咖啡物種,這該叫「發掘」還是「優生淘汰學」?

注意,在新一波的咖啡世界裡,我們所面對的可能是大量不同咖啡在「物種」生物層級上的差異,真的就如草莓和香蕉是不同物種一般。

以上言論我們無需認同,不妨當做一些異端視角。嚴格的咖啡杯測也不見得那麼膚淺。

作為一名咖啡杯測師,我當然認同並診視精品咖啡杯測發展至今的豐富經驗和技術,尤其是對於鑑別瑕疵和缺陷味的這一塊,為世界咖啡品質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作為一位歷史、政治、文化、哲學、科學愛好者,我們也應該具備足夠的反思力,分得清「好與不好」、「美與不美」、「好和更好」、「美和最美」是一個純粹主觀的價值判斷問題,不是科學問題。

政治學裡有一句話,叫做「財產不能公有,權力不能私有」。如果我們認為有某種國際公權力,應該去把世界上個別個體的複雜主觀審美加以馴化,降維簡化成數字,方便「大一統」。

則我們離維尼熊不遠矣。

Coffee Consulate 的咖啡學教育,就是圈子裡的「另一種聲音」,應當予與平視。

原文討論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60297576011225&set=a.82517651224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一月, 2023 英吋 咖啡學文章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