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鐘院士說的「自然免疫」究竟是什麼?

18 六月

103631197_10157767924591225_7578314025114944609_n

文/李威霆 (原文刊於「新語絲」)

鐘南山院士本月8日表示「冠病疫苗料秋天可用」,他在直播中也說「一個國家要有60%至70%的人染病,才能做到「自然免疫」,按照冠病的死亡率計算,全球會有3000至4000萬人死亡,認為代價太大,解決辦法依然是要靠大規模接種疫苗。」 這裡我們注意到他所說的「自然免疫」 顯然說的應該是「群體免疫」,我查了一下網絡上的資料,「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ion)可分為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自然免疫」者指的是某些個體或物種天然不會被某種病毒感染,或者感染後獲得免疫力(注意這裡指的是個體)而「被動免疫」指的是透過接種疫苗而獲得的免疫力。

問題來了,姑且不論「群體免疫」是不是大家所認同的最終選項,撇開立場,鐘院士分明在文中形容的是按比率計算需要幾千萬人死亡的代價才能換到的「群體免疫」效果,為何在採用一個中性的免疫學名詞「群體免疫」的時候卻故意要將之更換成詞不達意的「自然免疫」呢?這樣做不會有誤導性?抑或是不是「群體免疫」這個詞已經被政治化、陣營化、成了一種當代的文字獄現象?還是這一步是為了未來如果發現疫苗無法實現時可以退一步回來說只能採取當初自己不願建議但不得不建議的「自然免疫」,而不是西方人萬惡的「群體免疫」呢?這種刻意模糊概念的行為給人一種很狡猾市儈的感覺。

我個人認同顧衡老師談論知識分子應該是怎樣的人時說的「知識分子可以有錯誤的觀點,但卻不能不真誠」。鐘院士之前迷信中醫推薦蓮花解毒散我還能接受為鐘院士作為知識分子在文化情懷和觀點上的某種偏差。但在一個定義清晰的科學名詞上也要這樣搞,真的好嗎?符合學術真誠原則嗎?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8 六月, 2020 英吋 雜談散文

 

標籤: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