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說說吃飽不用做有多可怕?

23 八月

這個標題有一個隱藏前提,那就是「人吃飽後只要不是工作生產,就是‘很可怕’」。

其實在一百年前,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雙休日」即便在普通打工人聽來,也是一種離經叛道,‘很可怕’的異端邪說。

確實西方有幾個國家比如新西蘭、英國、冰島、西班牙、挪威、日本(是的日本屬於‘西方’)等地都嘗試過一週工作30 – 35小時制度,結果工作效率和營業額竟紛紛起升了20% 至40% 不等。

這乍聽之下好像非常的反常識。

但是如果大家熟悉馬克思思想當中的一個概念叫做「勞動力的再生產」就很容易明白,其實員工的「勞動力」不是靠回家睡覺就可以自動生長的,勞動力本身也需要透過工人的身心休息、娛樂、人際情感的滿足、甚至包括尋找人生意義等精神活動來恢復或維持。

Well 。。。感覺這時候就要說出那句著名的話,「獅子可以跳過的地方兔子不一定可以跳過。」

當然不是任何國家都可以做到工作時間減少,同時效率還提高的這種效果。

如果一個國家的運行本身就是清廉、高效,人民素質還高的,國家運作已經上軌,進入一種持續提升的正反饋。那還有可能做到。

如果一個國家本身腐敗、低效,人民素質參差不齊。本身國家就已經是往下的副反饋路上,那麼再減少工作時間。。。嗯,這個我就不是很懂怎麼往下推論啦。

其實站在一些國家和企業的眼中,人的價值就是為它們貢獻生產力。所以他們很自然會認為人如果不工作,就「很可怕」。

難道人不工作就只剩無意義的睡覺和娛樂?難道每一個人,作為有著完整無限生命潛能可以發掘的個體,他們不工作時就不會去做更多富有創造性,有自我突破性的學習和升維活動,乃至社會義務活動?

但這些偏偏不是一些企業希望勞工們有太多時間去碰觸的,那才是對他們來說太可怕的事情。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這當中存在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另外,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值得思考的,即,「工作時間的長短」是否等於「工作的高效率」?

「工作的高效率」又是否等同於「社會發展和國民生活品質的高質量」?這個從「量」到「質」的轉換問題值得思考。

把一個社會中的「人」只當作社會機器中的一顆零件,或一種生產資料,將人綁在車間的工作帶上做重複的工作,這對企業來說也許可能是高效率,但對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每一個「人」來說,是不是他生命的高效率或高品質?

如果有一天,人民都為了國家和企業的「高效率」和「高增長」變成996和007時,這就代表人人都好,和人人都成功嗎?

有時候,我們華人社會太習慣了用「數字」與「效率」這種單線的價值思維來衡量人。就和工蜂和工蟻一樣。

這個其實也很可怕。

咳咳,說那麼多,我自己管理的兩家公司,一家五天制,一天也還是六天制。🥲

請搧我一巴掌。

#姑妄聽之

原文討論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360294921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3 八月, 2022 英吋 社會時政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