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賴比瑞卡經濟中的FairTrade

13 十一月

然後又有業內老熟人問我,為什麼開給砂拉越內陸咖啡農的每公斤採購價,竟比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airtrade international)給的價錢還高出整整一倍?這有必要嗎?

實話實說,我們不是在做慈善,也不是在惡搞。從「直接貿易」的理念角度來看,我給的價位實際也不算高。

我們的決策純粹只是基於對賴比瑞卡咖啡作物經濟的「可持續性」分析,和對咖啡在全球氣候變遷變化問題下,未來發展趨勢的理性考量和研判。

根據2017年國際咖啡組織ICO的研究,由於氣候變化的原因,最快到了2050年,中美洲的咖啡可耕地將會降低48%,巴西咖啡可耕種、地將會降低60%,東南亞咖啡的可耕地更恐怖,預計將會降低70%。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原本就有不少研究顯示,世界上約1 億2500 萬農咖啡農有超過75%的家庭都活著貧窮線以下。這是說在過去,氣候還沒有極端化的情況下。未來呢?

所以最近在做本地咖啡農的作物經濟計算時,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起我們在印度的一位成功咖啡農Jacob 於2019年在Borneo Coffee Symposium 旁廳與農民開小分會時語重心長的一系列分享了。

當時覺得是被他當頭扣了一盆冷水,如今想來人家是用心良苦,句句皆實話。

國際上頂尖的咖啡研究機構都在努力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重組新的咖啡品種,努力製造出各種美味又經受得起極端氣候變化的咖啡了,我們很多地方的咖啡專家,知識卻還停留在所謂「三大品種」咖啡的認識當中,精品咖啡教育在這方面的語境,也有待進步。

不過說回來,我國農業研究和發展機構MARDI最近新公佈的賴比瑞卡咖啡品種,貌似在產能和抗壓能力上也有所突出,如果所公布數據為實,說不定會是一個對未來全球咖啡產業有所貢獻的研究。

作為精品咖啡的產出者,我們私企的技術能力需要時間來發展,但「市場經濟理論」的運用卻是立竿見影。

雖說「物以稀為貴」,「需求」也應該在「供應」之前。

然而從現實層面來說,這種「需求」所願意給出的代價也必須能夠對接得上生產的真實成本,否則產業的「可持續性」和「可進步空間」也無從談起。

然而,要談「需求升級」或「消費升級」,你總得給產品賦予更高的價值。

在舊式的傳統咖啡貿易思維模式當中,由於產業鏈分工的過度成熟與細化,太多的利潤空間已經由多如牛毛的中間商賺取殆盡。

有一種常見算法,一杯星巴克的Cuppocino, 價格在3.5 到4 美元之間,成本占比不及10%,紙杯成本大約7美分,牛奶成本大約 25美分,而每一杯咖啡豆的成本不過3 美分,基本只佔1%。

當然,客觀的來說,這些咖啡合作社、採集商、中間商、烘焙商、包裝商和咖啡館本身,也不能說是白嫖。他們各自也有服務成本,也個別為咖啡供應鏈賦予了獨特的價值,只不過農民的利潤和話語權往往被淹沒在太多的商家面前而已。

且不談道德或道義問題,就說這種脆弱的平衡,能否應對新市場和新氣候的挑戰,本身已經值得思考。

對於本地咖啡貿易而言,直接貿易模式(Direct Trade)本應就要給出比公平貿易(Fair Trade)更高的報酬,以換取更好的作物品質和更具適應力的夥伴關係,這只不過是應對市場環境變化所不得不給出新答案,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窮則變,變則通而已。

只不過作為哈耶克經濟學的腦殘粉擁躉,我不相信任何形式的「計劃經濟」,我主張再推進一步,鼓勵與我們合作的咖啡農自己再努力尋找願意給出更高價位的買家,如果我們的市場真的對那支咖啡有需求,我們則會再還價。

因為只有這樣,咖啡農才會為了逐利,而主動去認真思考品控的問題。

我們的思路其實很簡單;

第一,唯有提升品質,對接高端市場是唯一的出路。

第二,受德國Coffee Consulte與農民關係的啟發。錢,必須要親自交到咖啡農手中。

第三,尊重市場機制,價高者得。讓我們和其他商家競購為價錢拼個你死我活,讓農民成為最後贏家。

原文討論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60059613931225&set=a.101601176895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一月, 2023 英吋 咖啡學文章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