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我的烘焙碎碎唸

14 十一月

員工們是越來越放肆,杯測功低純熟後開始敢組團反噬老闆。

安排我烤豆的紙條,經常都會加上「備註」,註明上次烤得怎樣,Under-roast, 烤太深,Overdevelop 等等。老闆打不過他們人多,除非特定豆子我會堅持我自己要的烘焙特色,其他大部分的只好任由他們擺佈。😮‍💨

其實在Single Origin咖啡方面我不追求穩定,而追求冒險和多變。寧可偶爾買到品質不佳的豆子,也不要一成不變。我們一年至少得進30幾支不同產區和莊園豆子,這幾年豆子的類型還越買越貴。

有些豆一爐就數千馬幣,這種時候如果追求每一烘都要達到預期中的完美,那叫自虐。

每個烘焙師都有自己的烘焙哲學,開箱一批新到岸的豆,我第一烘的曲線和手法往往玩是「安全牌」,自然不是烘得完美。等咖啡師們杯測回饋後,第二批再做調整。

我也不相信任何烘焙師,量他再有經驗,也不能每次都做到所謂的「完美」烘焙。

所謂的「完美烘焙」就和「完美哲學」一樣不存在。不同流派的烘焙師想法不同。

倒是「壞烘焙」有比較客觀的指標,比如焦、苦、澀、穀物味、草清味、Bake、味譜失衡等等。出現這些指標你很難硬拗,最多又是將責任推卸給不在現場的咖啡農。

我不追求每次都烘焙90分,寧願穩定可重複的每次都烘到80分。

尤其極淺焙和極深焙,都屬於剃刀邊的遊戲。除了烘焙過程到毫秒必爭,真正考驗的還是烘焙師到嗅覺和味覺,否能嗅出和喝出「發展不足」和「發展過度」的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背後也存在不可忽視的飲食文化差異。

記得有一年在台灣參加一場烘焙研討會,講師是得過兩次北歐烘焙冠軍的Audun Sorbotten。

那次他帶來了6批歐洲知名的烘焙商烤的豆和大家一起杯測,並一一說明哪一批的烘焙略有「發展不足」,哪一批略有「過度發展」,哪一批則是完美。印象中這6批豆都烤得不差。

6杯測完,我自己喜歡的豆和Audun的就有差異,再問周圍的同學,大家也各有不同的想法。有一位老派烘焙師甚至認為6杯當中明顯有bake的那杯更好喝。

顯然,來自不同的飲食文化環境、不同的氣候條件、具有不同審美認知的人對什麼是「完美烘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有些人更愛麵包,有些人更愛米飯。有時候「好」與「更好」之間很難說清,只能各美其美。

我自己是認為,能讓烘焙師自己喝得滿意的烘焙,就是最有誠意的烘焙。

原文討論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KennyLeeWeeTing/posts/pfbid0XP2prCiTQsmq6vNzsSUvkRdUypxTzqXoEq2SjeKrm9YMc4ZZo7gxu6ircxV1dVRsl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一月, 2023 英吋 咖啡學文章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