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佛史隨想

06 十一月

1384048_10151777210236225_677211256_n在雲遊南國漫長的車途中偶拾光緒年間某學者所撰佛教思想史,又重讀了「部派佛教」與「初期大乘」思想史。用當今理學、科學、心裡認知的角度看待,那個思想解放時期的印度諸派宗師對彼此佛法體認的互相駁斥、競爭、圓融、貫通、同時又刺激彼此的發展,另有一番感觸。

各派論師們在個別時代背景的差異下、認知的局限下、立場的不同下,依然能以對人性和心靈結構細緻入微的洞見開展出各種精辟入微的創見,實在非常了不起。這種開放蓬勃的哲思成就,恐怕只有在當時重視宗教哲思的印度才有可能發展到這種高度。

略品大師們嘔心瀝血作品中的要義,從最原史佛陀以人本,以“解脫煩惱”為訴求的原始佛學,發展到後來吸納外教,乃至把物理、宇宙學認知都嘗試貫徹在內的各派 論說,如原始的《阿毗達磨》、《發智論》、《大批婆沙論》、空有之爭、龍樹的《中觀》、法勝的《雜心論》、世親暗渡陳倉的《俱捨論》、到有部論師眾賢回擊 世親的《順正理論》等等更多更多。可謂刀光劍影,高手如雲。

此外如果再加上種種附會在大師們身上的傳說,和野史的點綴,當中所帶出的人性的善惡真偽、細嚼其中三昧,更是精彩絕倫。

1393930_10151777212301225_713393789_n個人認為,’佛學’的可貴之處確實就在允許’辨假求真’,允許思辨驗證的精神。因為只有經得起質疑和驗證的才有生存的可能。但可惜之處也在於“廣發難收”。

想想今天科學界研究最根本物質究竟是什麼,宇宙有無邊際,當然一步一重天,每跨過一重山必有振奮人心的新發現和斬獲。我不會反對知識的獲取。但「答案」和「問題」是並生的。科學家們也發現發現得越多,問題就越多。假說也愈發更盛。

科學尚好,理性無限。學人隨時準備根據新的發現來調整認知。這是一種偉大的求證態度,是正念的一種。但論師們的理性卻往往是「有限」的。常是帶有強烈主見和 派系情感參雜其中。許多發展到後期論述,連原則都嚴重變質了,雜而不統。將一個單純的“佛法”體證次第變成系統龐大的“佛學”,從佛學又演變成八萬四千種 繁雜,而近乎“多餘”的法門。

其實,任何『人』可以創立出來的概念,其他人就可以破而再立,沒有實證基家和信徒們在當中一攪,正是‘沒完了’加’面目全非’了。 空華致理的學說和種種名相更是為後世求道者礎的思辨總是沒完沒 了。尤其思想繁衍的過程中如果再經歷無數的統治階級、山頭主義、戲論家、詭辯徒增無限的認知障礙和陷阱。

大師當中孰是孰非,我等半桶水小輩豈敢議論?只不過 到最後是各派宗師在他派眼中皆非真悟者,相互之間都不認可,都認為對方之悟非真悟。在八萬四千偉論和諸多雜亂的“拉雜門”下,證悟者反而寥寥可數。相較佛陀時代,直接了當的一席中道、四諦,緣起、八正道的開示,當下即可引渡成千上萬的證果聖人。問題出在哪裡?

(注释:如果大家注意早期结集的经典就很容易发现佛陀所到处,一般仅说了根本佛法的要点即场就有所謂大量證果之人,可見原始教說是很直接的,親民,大家都能理解的一種體認實相的教說系統,並沒太多神秘現象。到後期連所謂佛法核心和悟內容標準都徹底隨著各個派系的演變和走味了,自然不見原始時期的現象。)

李威霆。特卡普湖畔。雪

 
2 則迴響

發文者為 於 6 十一月, 2013 英吋 修煉者手稿

 

標籤: , , , ,

2 responses to “佛史隨想

  1. Mark Chen

    21 十二月, 2013 at 1:19 上午

    看了不少您的文章,您根據邏輯而產生的知見很正確,不簡單,也恭禧。不知您自身修什麼方法?如果您親身體會更多些,或許會有更深的體悟。

     
    • WeeTing

      24 一月, 2014 at 11:01 上午

      請在youtube 搜索隨佛尊者。他的教法很純正。我本身的修行方式暫時並沒有公開。但隨佛尊者的教導是可以帶領您到正道的。加油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