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印度咖啡產區考察行

25 四月

離開國家公園野生保護區的Palthope 咖啡莊園,向北行駛大約四個小時就來到了南印度Chikmagalur 地區。一個擁有160多年歷史的咖啡農俱樂部 Kadur Club 正位於Baba Budan山腳下的小鎮。傳說中數百年前那位第一個把七顆咖啡種子偷帶來亞洲的穆斯林朝聖者正是把咖啡種植於此。

從Baba Budan 海拔兩千多米山頂上的濕婆神廟向下望去,整個山區景色秀麗、野木叢生。由於南印度特殊的乾燥氣候原因,所有印度的咖啡基本上都種植在原本森林的樹蔭之下。和一般咖啡莊園不同,從高處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出整個一望無際山裡幾乎都種植著咖啡。

熱情接待我們的是已經第四代深耕於此地區、並已經和Coffee Consulate合作近十年的Badra 咖啡莊園。

大夥此行的目標很清晰;配合Coffee Consulate科研團隊的工作行程,一路採集錄製咖啡教學的相關視頻。同時藉此機會從最底層咖啡工農的角度深入了解印度咖啡產業的狀況和其前景。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對咖啡將近200種不同類型發酵加工的實驗工作,大老遠從德國飛來的科研團隊,除了Dr. Schwarz 本身和助手 Julian Thomas,還包括兩位資深生物學家和化學家。他們在抵達Chikmagalur 的第二天就一頭鑽進Badra莊園山裡的處理廠,設置了臨時的研究環境,嚴謹的控制了所有從採集過程就可能出現的變因,開始了多日的繁瑣實驗。

科學研究有自己一貫的嚴謹性,所謂咖啡發酵法實驗自然也不是泛泛的往發酵池中倒入酵母、紅酒、氣體,檸檬汁,放上幾日然後喝喝有啥不同,立個名目,推出市場。除了剔除干擾因素,考量實驗裡不同品種、品系咖啡的物理和化學特質,對症下藥、(為尊重研究隱私具體細節不便闡述)還要考慮到那些品種和品系在印度整體咖啡產業中的比重和角色。

我們在參觀參觀由印度國家主持的Central Coffee Research institute 時經由他們的部門負責人Dr. N. Surya Prakash Rao 對印度咖啡發展史的介紹得知,在多年與病變和旱災的對抗中他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除了研發出獨特的適應於印度的著名品系,比如SLN 9、 SLN13 、S. 795 等等品系之外。他們的基因庫裡更聚集了290種阿拉比卡(Arabica)的品系、73種坎特佛拉(Canephora)品系和其他17種不同品種的咖啡。

與Coffee Consulate 探討咖啡學接地氣的一貫原則相呼應。這次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小眾精品咖啡市場上那從90分到90幾分的主觀風味上的微細差異,然後價錢貴上數倍的市場炒作。

而是希望在上百種發酵實驗當中找出一些實實在在的,可重複,可有效提升咖啡平均品質的方法,幫助當地咖啡農能夠在近年經濟和氣候變遷劇烈的情況下找到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李威霆。Baba Budan 山麓。(9 January 2019)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https://www.facebook.com/KennyLeeWeeTing/videos/10156336241781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5 四月, 2019 英吋 遊記散文, 咖啡學文章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