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遊記散文

風車國有彩虹牛(圖集)

天遠一方的村野、風車、渡鴉、乳牛、藍天、低垂落地的雲、錯綜的蘆葦河道,還有宮崎駿畫筆下幽靜夢幻的海濱小鎮?

想得美,我們偽文青就是這樣。自己明明就和其他庸俗喧鬧的旅客一樣,人人舉著手機相機爭先恐後的擠滿了整個景區,卻還要講究什麼拍出獨行於悠悠天地間的寂寥感。

這些畫面只是透過鏡頭的錯位所重構出的一幅田園牧歌烏托邦。

就和小時後看電視煉奶廣告一樣,去了你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

鏡頭後面的這個荷蘭風車村,其實很煞風景。周圍全是重工業區,教堂和風車旁邊全是參天的煙窗和高壓電線。

風車村裡也到處都是極其商業化的遊客店和密密麻麻的旅客。

然而微妙的矛盾就在這裡。

有時候我們會很方便的說,就是貪婪的旅遊業毀了純樸的鄉間圖景和古蹟莊嚴。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在今天,如果不是靠旅遊業對各地景觀的原生態注入經濟價值,世上又會有多少的文化古蹟早就毀於年久失修或工商也土地發展的燎原之火?

#用鏡頭刻畫世界

原文討論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KennyLeeWeeTing/posts/pfbid02dYasFHBKd5BiDKgqP3fUkDRShdPf9GNNSLBEp2NZm9ND3PHBYDeHH2QbfhsysaxPl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一月, 2023 英吋 遊記散文

 

德爾菲神廟與世紀騙局

Well, 根據最新的考古證據顯示,名滿天下的德爾菲神廟就是一場偉大的世紀騙局。

在古希臘各城邦人的心中,建造在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屠龍處的德爾菲神廟就是大地女神蓋婭的肚臍,是世界的中心。

在許多古代旅人的遊記中都曾記載,當年聖廟選址的山上地縫中不斷冒出一種「靈氣」pneuma,是一種氣、是一種霧,是阿波羅的靈氣。

來自當時西方已知世界各國上至國與國之間戰爭的大事,下至販夫走卒的婚喪嫁娶都會山長水遠的趕來這裡問一問神諭(oracles)

德爾菲的神女預言者被叫做「皮媞亞」,她會坐在神殿深處禁區的三足椅上,一手扶桂葉,邊吸著從地下裂縫中冒出來的氣體,進入晃神狀態,為來訪者說出各種模稜兩可的「神諭」。

由於德爾菲神廟的影響力太大,這些「神諭」在近一千年的時間內極大的影響了古代世界的歷史。

蘇格拉底的朋友正是因為一時興起,「雞婆」地跑去德爾菲神廟問神諭說誰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得到答案是「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知道後才很臭屁的以「不可能!我明明就是最無知的人,神諭怎麼會認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呢?」為理由,到處去和人辯論,結果惹禍上身被判了死刑。

(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因為當時他的一個學生背叛了雅典)

亞力山大的爸爸菲力二世、羅馬皇帝尼祿也都曾千里迢迢特地來求「神諭」。

假如要談德爾菲神廟對古代世界的影響,要去讚頌她的偉大事蹟,寫一本厚厚十萬字的書恐怕也說不完。

早在兩千六百多年前,像是「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還有無數流傳後世充滿智慧的這類箴言,就被鐫刻在德爾菲神廟的石牆、廟頂、走廊、柱子上。

不要看這些歷代匯集起來的箴言好像很有智慧。對德爾菲神廟的祭司而言,這些古代雞湯多數另有妙用。

歷史上德爾菲神廟最著名的模稜兩可預言,就是當呂底亞國王來問自己和波斯的戰爭是否有勝算時,神諭答「一個偉大的王國將要滅亡」

呂底亞國王以為自己會贏,戰爭結果是呂底亞慘遭波斯滅國。呂底亞國王顯然理解錯誤了神諭。

「一個偉大的王國將要滅亡」

無論誰亡了神諭都對,無論誰贏了神諭也對。

所以後來人們說,德爾菲神廟總是給你「對」的神諭,但你還得自己給出「對」的詮釋。

責任反正永遠在你。

神殿上刻著的那句著名的「認識你自己」,當然又是太對的。

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進步和超越。怎麼會錯?

不過如果我們把它放在神諭的背景下看,又可以有另一重意思。

假如你來問神諭,結果是不準的。那除了是你自己理解神諭理解錯了,更說明你還不夠認識你自己。

這時候刻在神殿上的箴言除了警世,還可以反過來大大雞湯你一番。著實妙用無窮。

但這些騙都還不夠大,因為在各種傳聞中德爾菲神廟是真的非常靈驗的。

根據最新的考古證據顯示,德爾菲神廟的大祭司們由於財力雄厚,手下有遍佈古希臘全境各國的秘密「眼線」。

就和今天所有的神棍會做的一樣,早在那些有影響力的大香客來問神諭之前祭司們就已經掌握了大量資訊,分析、構思好了一會如何裝神弄鬼,再察言觀色「仙家」到你一愣一愣的。

由於德爾菲神廟在古代希臘世界特殊的國際地位,再加上每天無數遠洋而來見多識廣、消息靈通的香客們提供的消息,她能掌握的資訊往往超過各國的君主,分析時勢推演的正確性當然也就更高。

德爾菲神廟不僅巨能仙家,還夠勢利。保留至今的廟門外的大石牆上,赫然刻著「雅典大施主和特定地區公民免排隊」的大字。

人家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深諳今日金融業如何為VIP金主安排express lane的玩法。

後來的研究還顯示,當年的德爾菲神廟

很大可能也有廟妓的傳統。

許多幼年女性被選中來充當神女的助手,由於長期吸入地下的毒氣,許多年紀輕輕的就香消玉殞了。神殿助手們的 turnover 非常頻繁。

騙局歸騙局,這一切都無損德爾菲神廟在歷史上和文學史上的「偉大」。

她的「神諭」除了曾對古希臘各城邦甚至外邦的政治、軍事決策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據說連今天歐洲各國領土內還有許多著名的城市的建立,比如西西里、摩納哥、米塞爾等等還都是因為當初古希臘殖民者在獲得德爾菲「神諭」後才決定開拓的地點。

然而曾經風光無限的德爾菲神廟本身如今卻只剩殘垣斷壁和廟基上的幾根石柱了。

原文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63532126225&set=pcb.1015956353269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亞特蘭提斯從未遺失

從前我一直以為柏拉圖筆下關於沈沒的大陸「亞特蘭提斯」的傳說只是他三入敘拉古徒勞無功後在逃亡路上的道聽途說,直到我來到聖托里尼。

OK我承認在我目前所聽說過的各種關於「沈沒的大陸亞特蘭提斯」史前文明傳說中,聖托里尼版是最最有說服力的。

這何止是亞特蘭提斯的故事?簡直就像是《魔戒》中的被維拉們沈沒的「奴曼諾爾」和《權遊》中被火山毀滅的「瓦雷利亞」的原型。

為此我們特地造訪了自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家亞特蘭提斯博物館,再走訪一座有五六千年歷史的米諾斯文明考古遺跡。

比起各種「未解之謎」裡面說的什麼亞特蘭提斯就在百慕達、在大西洋、在非洲、在北極、在黑海等等傳說。

聖托里尼現階段出土的考古證據和柏拉圖在《對話錄》裡描述的亞特蘭提斯在很多地方都是高度吻合的,符合現代歷史學研究所特別講究的「文獻和考古的雙重考證」標準。

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在五六千年前現在的聖托里尼所在地這裡,原本曾經是一個有著高度發達文明的大島。

某天島中央的火山突然爆發,據稱這場火山爆發的強度是龐貝火山的200倍。

幾日之間就摧毀了島上原有的文明,還引發數十米高的大海嘯,連帶摧毀了不遠處克里特大島上的米諾斯文明。

火山爆發後這裡的火山就塌崩入了環島中央,周圍海水灌入,就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克里特群島群圍繞著海中間一個火山的環型島群。

島上挖掘出土的古文明遺跡都覆蓋著厚厚一層的火山灰。

柏拉圖曾說過,當時的亞特蘭提斯人可能曾和希臘人發生好過幾場戰爭。

可見亞特蘭提斯的所在位置根本就不可能在大西洋那麼遠。最多在愛琴海或地中海的可能性最大。

柏拉圖的記載裡說,亞特蘭提斯有鬥牛活動。

聖托里尼考古出土的古文明力有大量鬥牛的刻畫。

柏拉圖的記載裡說,亞特蘭提斯發生地震,數夜間大陸和軍隊被水所淹沒,也符合火山爆發的場景。聖托里尼島確實在數千年前曾經發生過嚴重的火山爆發和島嶼沈沒。

柏拉圖的記載裡說,亞特蘭提斯中間有個島,島上有冷泉和熱泉。

聖托里尼島環中間的火山島上也有各種熱泉和冷泉。

柏拉圖的記載裡說,亞特蘭提斯的偉大建築有黑石、紅石、白石建成。這三種特殊的石料在聖托里尼島都有。

此外,當時島上的宗教和政治體制和柏拉圖描述的也幾乎一模一樣。

類似考古證據和柏拉圖描述高度吻合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都被紀錄在一本名為‘Atlantis Never Lost : The story of Santorini’ 的書裡。

大家有興趣的不妨找來看看,真的比很多「未解之謎」節目裡說得的史前文明版本靠譜很多。

#大晴天

原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60453781225&set=pcb.10159560464851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霏霏雨城聖托里尼

人家貼的聖托里尼群島總是碧海藍天,白牆藍瓦,如聖城一般光潔。我們卻是秋雨濛濛的一片灰色。

飛來的前一夜手機就已經收到當地政府發出的暴雨警報。原定的海上活動全被取消,偏還又碰上週末,到處店舖都在休假。

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在島上的費拉山城裡狼狽的到處鼠竄,和陣雨玩了一整天的抓迷藏。

好在其他旅客們也都識趣的躲了起來,人們在避雨,山城也隱去了平日裡的喧囂與浮華,為細雨靡靡的聖托里尼山城街道增添多一份難得的濕冷和孤寂。

這很好,我就喜歡空寂的島,所以這一帖的主題該是灰色的聖托里尼。

這幾座有著數千年人類定居史的島嶼位於眾島環伺的愛琴海中央,自米諾斯時代就已經有人在此定居,非常的古老,如今島上的長住居民加總起來也只有一萬五千多人。

主島的藍瓦白牆雖然在網絡的世界裡譽滿天下,卻注定是寂寞的。

這裡是永遠都會有人來,永遠不會有人留的所在。

旅人總是比候鳥無情。

雨稍停時,我和一位看起來六十多歲的當地居民閒聊,他邊刷著自家的白色圍牆上的水漬邊投訴,說如今有些鎮裡的人忘了初衷,開始為建築物漆上其他顏色。

你看那幾家,什麼粉色,土黃色的?

聖托里尼就還該是藍色和白色,看看我們的教堂!連我們希臘國旗都懂得這兩個顏色才能代表我們。

他又告訴我,過去這裡的白城風光是居民們苦心孤詣每年自主的上漆一至兩次來維持,可惜如今人心思變。

又是在地文化退逝的故事。

再過些年當更多外面世界的元素透過旅客、商機和網絡沖刷進來後,聖托里尼,還會是聖托里尼嗎?

#仿秋雨體

#灰色聖托里尼

#不同的聖托里尼

原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54340916225&set=pcb.1015955434201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從古希臘藥神廟談起

不曉得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是何許人也?那古希臘最偉大的哲人蘇格拉底總知道吧?

蘇格拉底在獄中受刑,喝下毒酒臨終前對周圍的人說的最後兩句話,第一句是對他的學生們說的:

「從此以後,請你們按自己所知的最善良的方式去生活。」

第二句則是蘇格拉底嚥氣之前突然對他的朋友克里多(Crito)說的:

「克里多!別忘了我還欠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一隻雞!」

咳咳。。蘇格拉底,死前都是可愛的。

古希臘人有病,一般都會跑到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廟中去祈禱許願。如果病好了,就要帶隻雞去還願。

蘇格拉底的意思是說,人死了,就如同靈魂被從身體的牢籠中解放出來,病也就好了,類似的話他說過很多遍。

人活著就是一場病,蘇格拉底顯然認為是阿斯克勒庇俄斯治癒了他。

今天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誌是兩隻蛇螺旋上升纏繞著一根手杖,這被許多陰謀論者解讀成是遠古外星展現的DNA技術。

實際上那根手杖正是「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

筆直的手杖代表人挺直健康的脊椎,而兩條相生相剋的蛇,如「精氣」一般平衡地繞著脊椎螺旋上升,人就變得健康了。

熟悉昆達里尼(kundalini)和靈修派的朋友是不是有一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原因我早就說過了,很多古代靈修的思想原本就源自中亞、古希臘和古印度。

不過問題是,兩條蛇怎麼就是「相生相剋」了呢?

「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傳說阿斯克勒庇俄斯從智慧女神雅典娜處得到了一小瓶蛇髮女妖Gorgon的血液,從左邊的血管取得的就是致命的毒藥,從右邊取得的就是可以起死回生的藥。

版本二,有一次阿斯克勒庇俄斯和中國的神農氏一樣,隻身在深山裡尋百草,找著找著陷入沈思。

這時候有一條蛇悄悄地盤上他的手杖,他見狀便把蛇打死了。這時又出現了另一條蛇,銜著草藥來救活了那條被他打死的蛇。這說明蛇即是毒藥,也是解藥。所謂,煩惱即菩提。

其實還有另一個故事可以佐證古希臘人懂的相生相剋,以毒攻毒的道理。

我在帕加馬的古代阿斯克勒庇俄斯醫藥中心古蹟時,當地導遊曾指著遺址中心一塊雕著兩條蛇圍著一碗奶的白色石雕,說這地方從前有個嚴格的規矩,他們只收有望救治的病人,拒不接受已經回天乏術的病人進入治療中心的大門,因為院內不准有亡魂。

不僅病人不被允許死在醫療中心裡,阿斯克勒庇俄斯醫藥中心的大門,精怪魍魎也是無法進入的,院內只能有生靈。

然而曾經有一次這裡來了一位被診斷為無可救藥的病人,被拒絕的病人帶著絕望的心情離開卻在歸途中見到路邊有兩條蛇,正在一左一右喝著一碗被喝剩下的奶。

痛苦不堪的病人萌生了死意,於是就喝下了那碗奶,遂病癒。

這故事後來被雕刻記錄在阿斯克勒庇俄斯廟中,代表自然界中相生相剋,看似毒的東西其實可以攻毒,沒有什麼是絕對好壞的,萬事萬物陰陽交替。

我不確定最後這個故事中細節的真偽,雖然這位導遊一路上有幾次搞錯歷史細節,但他倒是也給出了很多非官方的當地人傳說視角,所以我也不便多較真。

不過請注意,這些都是公元前六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年多之前古希臘神話時期流傳下來的故事。

中國比較正式有紀錄提出類似「以毒攻毒」概念的記載,是在公元四世紀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方》裡面,在「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中寫到「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再說一個世界醫學史上更有名的人物。

他就是提出「四體液學說」的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本人據稱就是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後裔,而阿斯克勒庇俄斯在希臘神話中又是太陽神阿波羅之子。

如果拿希波克拉底來對應中國的扁鵲和華佗,那麼阿斯克勒庇俄斯就是中國的黃帝和神農。

在希波克拉底的學說當中,認為人體中的四體液和人的情緒有關。

如果人體黑膽汁太多,便會抑鬱。黃膽汁太多便會暴燥,紅血液太多則較進取和樂觀;黏液太多會導致平靜及冷漠。 這些體液的失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希波克拉底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小宇宙,體內有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體液。當四者達到平衡,就是健康的狀態。

而他的具體治療方案,就是透過改善飲食、生活作息和使用各種草本藥物來平衡身體裡的這些體液。

另外,四體液論也是將人體當一整體,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強調要特別注意外部環境、飲食、和心態對病情的影響。

怎樣?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是不是和中醫所謂的五行平衡,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理念。

類似五行的概念,公元前六百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格勒早就提出了。

他認為世界就是由水、火、氣、土四種相互影響的元素所構成的,我們人體亦然。

依此他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四元素學說」。

這比戰國時期的鄒衍提出完整的「五行學說」還早了整整兩百多年。

而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則是直接受到恩培多格勒的學說影響,他也有和中醫類似的熱、寒、燥、濕的概念。

他提出血液代表熱和濕、黏液代表寒和濕、黑膽汁代表寒和燥、黃膽汁則是熱和燥。

另外,其實用草本植物來治病的思想,在古希臘、古印度、古埃及、古代阿拉伯等地方,都有大量的醫書記載和典籍,人家也是「博大精深」。

很多起家比中華文明更早的中亞、埃及和希臘醫術後來和古印度醫術揉和,又輾轉由商人和天竺僧侶傳入中原,與中原醫學融合。

這些古代思想在「循證醫學」出現之前,其內涵其實真的是大同小異。

因此我一直很反對把「傳統中醫」拿來跟「現代醫學」並列討論的說法。

這是搭錯根莖的錯誤對比。

傳統中醫,應該跟其他文明的傳統醫學放在一起並列。

將現代醫學叫做「西醫」,也是一種典型謬誤。現代醫學是現代科學的產物,科學是普世的,不分東西。

說到奇蹟,在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醫藥中心遺跡有一處數千年前的聖泉,水源流淌自山上,泉中還有可愛的青蛙。

團友中有人現場喝了,還有人盛了一瓶帶回酒店。

第二天清晨大家說感覺身體感覺真的好多了。

#這狗跟了我們一路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41907446225&set=pcb.101595419105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浮光掠影中的以弗所古城

就和在遙遠東方的釋迦摩尼一樣,耶穌的身分並不一開始就是神,但他們兩人都逃不開在死後自己百口莫辯時被後人拱上神壇一樣的命運。

基督教的這一事件官方的定調發生於公元431年,由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和兩百名主教所主持的「以弗所大公會議」上。

一說起以弗所這座羅馬共和時期被譽為亞洲第一大都會的名字,許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低米女神廟,和《新約》裡保羅的《以弗所書》。

另外也有很多不正經的人,對以弗所那座標誌性的古代世界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 )很感興趣,那是一段古代以弗所書生之間口耳相傳,無比香豔的往事。

據說,當年這座莊嚴的圖書館只接受男性的到訪。圖書館的內部,有個秘密的地下通道,可以讓人神不知鬼不覺的通往座落在一旁的妓院和酒肆。

然後你懂的啦,自古才子多渣男。

來到這裡的文人騷客盡可道貌岸然的把老婆和驢子留在圖書館之外,自己隻身入內認真的「閱讀」一番,堪稱完美的掩飾。

作為一個非基督教徒,我個人覺得「以弗所大公會議」 對後世基督教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遠大於《以弗所書》裡保羅書信的內容。

因為正是在這一會議過後,耶穌基督具有「神性」這件事便正式的由羅馬帝國所代表的世俗政權來背書了。而且這一會議的結果連帶的連耶穌的母親也被「封神」了。

「以弗所大公會議」後,原本認為耶穌同時具有人和神雙重位格的Nestorianism 派系遭到全殲。

說到「位格」,那是一個神學概念,拉丁語叫Persona。簡單說,是一個面具,一個身分的辨識單位。

因為人本身有位格,所以上帝、耶穌、聖靈也必然擁有位格才能讓人類理解和感知。否則的話人類無法感知純粹的神。

你可以這樣理解,所謂「太初有道,道成人身」,接著人又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

「太初」是一種比混沌還更原始的狀態。因此要在這個更為具象的世界裡展現出來,祂就需要有一個銜接這個世界的,我們人類稍微比較可以理解的「位格」。

而「道」就是太初展現出來的這個「位格」

在基督教裡也把上帝翻譯成「道」,所以上帝有位格。

上帝、聖子、聖靈,各自都有位格。上帝是愛,而愛需要一個對象才能成立,那個對象就是聖子。

而上帝對聖子的愛是一股力量,這股力量的表現就是聖靈。這是比較正統神學中對「三位一體」的解釋。

那麼Nestorianism的思想是認為,耶穌身上同時擁有「人的位格」和「神的位格」,耶穌身上「神的位格」透過影響他身上「人的位格」來施行教義。

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喻,我們說得再通俗點。你可以想像一個通靈者身體部分被神明佔舍,神明的「靈」透過影響通靈者的本身的「靈」,進而表達神明的旨意。

也就是有兩個靈在一個容器裡。因此耶穌即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

Nestorianism派系的這種說法遭到當時其他認為耶穌只具有一種「神格」的派系的強烈反對。

最終結果是Nestorianism 派系幾乎被悉數圍剿,餘黨都轉入地下。從此以後「耶穌是神」的地位就正式被確立為主流了。

這是發生在以弗所的一件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

再有一個,就是這裡曾經有過供奉古希臘神話中阿耳忒彌斯女神(又稱以弗所女神)的亞底米神廟。

亞底米神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其規模之雄偉,據說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如果與之並肩擺在一起都要感到自慚形穢。

不過亞底米神廟後來被一位希望能夠名留青史的瘋子蓄意縱火燒了。

所以這裡我不寫出他的名字,麻煩大家也別去搜,免得讓他得逞。

據說亞底米神廟焚毀之日,也是亞力山大大帝的出生日,因此許多人就戲說阿耳忒彌斯女神當天肯定是到馬其頓去歡慶亞歷山大的降生,以至於忘了看著自己的神廟。

對於喜歡哲學的我來說,這裡還有一重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此地乃古希臘大名鼎鼎的「以弗所學派」的發源地。

古希臘哲學最早的兩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和「以弗所學派」都在這裡兩隔壁相距五十公里都不到。

這樣說起來沒錯。

今天西方語言的源頭印歐語,起源於亞洲的烏克蘭平原。

今天西方的哲學,也起源於亞洲的米利都和以弗所。

今天西方的基督信仰,還是起源於亞洲的巴勒斯坦地區。

西方人對此說法有共識,他們不會抗拒這個讓人略感尷尬的說法。但有些人是很喜聞樂見這種說法的,你們懂的。

和數十年前被拋棄的那個鄰居,曾經風騷無限的愛奧尼亞之花米利都的命運一樣,以弗所古城後來也因為淤泥堵塞港口和地震,不得被歷史所遺棄。

#沒錯我是喜歡殘垣斷壁

#歷史的隨想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39547111225&set=pcb.10159539549031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尋跡聖母瑪麗亞

尋訪到了以弗所一處深幽靜謐山林裡的建築,那是聖母瑪利亞最後終老的故居,The house of the Virgin Mary .

這裡的天主教徒相信,耶穌臨受刑前曾最後將母親付託給使徒約翰,對他說:「我走之後,她就是你的母親」

為了躲避猶太教的迫害,約翰帶著瑪麗亞一路向北來到了以弗所。

歷史上有過好幾位教皇都曾特地來此朝聖。

這是一個風景和氣場都非常好的地方。

而且好在這裡沒有「聖物」,這又對此處的真實性增添了幾分可信度,其實我本來就對聖母信仰頗有好感。

不知道歐洲人說話有沒有誇張,記得曾有一次我和一位歐洲朋友在德國參觀一處古老教堂,教堂的偏廳內供奉著一堆號稱是耶穌遺物的「聖物」。

很多信眾都圍繞在聖物旁眼盯著聖物,不斷的祈禱。

我那朋友也是信教的,卻對我說:「嘿嘿,整個歐洲的耶穌遺骸‘聖物’ 如果放在一起,你用一輛卡車來裝都裝不下!」

後來還有一次,我和另一位歐洲朋友談宗教談及聖物,他更過分,說:

「哈哈!我們歐洲各處教堂的耶穌和聖徒們的那些遺骸‘聖物’,如果放在一起,你用一整列火車來拖都不夠裝!」

好吧,很佩服他們什麼都能拿來自嘲的氣度。

市場思維和集權思維就是不太一樣,自下而上,「下有所好,上必甚焉。」

原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38733096225&set=pcb.1015953874276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擊潰青銅時代的赫梯人

亞里斯多德說,「理性」是人的形式,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獨有的能力。

我覺得「非理性」也是人類獨有的品質,尤其對信仰堅定的情感,同樣叫不少人一往無前的生死相許,像極了愛情。

在四世紀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國教之前的那三百多年時間裡,帝國裡數不盡的基督殉道者面對羅馬皇帝的迫害,前仆後繼,義無反顧的選擇走向鬥獸場和死刑架。

這是非理性的,我沒說基督信仰就完全正確,但這種信仰的精神也彰顯了人性為何能超拔於其他物種,蛻化成人。

卡帕多奇是正是當年堅守信仰的基督徒為了躲避迫害而遠走到帝國的最邊埵。

這裡的高原是絕佳的避風港,羅馬單是要派衛哨來此莽荒之地搜索一遍地上那綿延數十里滿山滿谷如迷宮一般的洞窟,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更別說還有無數黑暗的地下城市。

不過這裡的基督徒似乎也注定了要面對更多更多的考驗。因為羅馬雖然終於承認了他們,但很快的,據此處不遠一股更強大的伊斯蘭勢力又將崛起。

這裡的洞窟訴說著一個關於基督信仰在未來綻放光芒之前,曾經將自己深埋於暗無天日的地下之城的蜇居故事。

別認為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就完全是一片黑暗。

中世紀的教會是黑暗的,但絕大部分基督徒卻代表著光明和希望。基督教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也保障了歐洲數千年文明的延續。

我們很難想像在那世俗權力鬥爭激烈和瘟疫橫行不斷的兩千裡面,如果沒有強調博愛和奉獻的基督信仰作為歐洲人人性的終極價值引導,歐洲和今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話說上帝和撒旦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對話。

上帝勸撒旦說:「勸你還是放棄,我將會派我唯一的兒子耶穌下界為世人帶來救贖,你的陰謀是不會成功的。」

撒旦冷笑道:「喔?是嗎?真巧我也剛派了人下去,我派了 ‘教會’ 去收拾你的兒子。」

上帝聞言,默然神傷。

類似的故事佛教也有,說天魔將派身著袈裟的魔子魔孫下凡擾亂佛法。

我相信伊斯蘭教裡也會有同樣的寓言。

我對一件事情一直感到很困惑,導遊一路上怎麼提都沒提三千年前這塊高原上曾經出現過的另一個赫赫有名的赫梯帝國。

嘗試問了幾次,也是語焉不詳。

實則土耳其阿納托利亞中部這塊高原地早在基督徒出現前的一千多年就曾經孕育過另一起直接改寫全球人類文明史的重大事件。

當年發跡於此的赫梯人赫赫有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鐵器的文明。

鐵器文明的出現,意味著人類使用能量的能力有了新一輪的躍升。

在鐵製兵器面前,青銅武器與甲冑形同紙皮槁木。

新科技改變了原有的遊戲規則,青銅文明的崩塌,直接或間接的摧毀了兩河流域和尼羅河的舊世界次序,人類文明史自此進入了另一個紀元。

幾百年後,隨著發源自阿納托利亞高原的冶鐵技術逐漸傳入春秋末期的中國,在中國也產生了如西亞諸國同樣的致命衝擊。

以青銅禮器作為權力象徵的周家天下王權至此土崩瓦解,莽莽中原大地正式拉開了為時兩百多年烽火連天的戰國序幕。

#歷史的隨想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33164676225&set=pcb.10159533231721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百里地洞卡帕多奇

土耳其的風土地貌比我想像的還美得多,是一種陌生且狂野的奇美,不怪當年《星際大戰》的導演會選擇在此取景。現在如果你告訴我宮崎駿的《楓之谷》靈感不是來自卡帕多奇,打死我也不信,戲裡戲外,簡直一模一樣。不過宮崎駿只畫了露在地面上的冰山一角。

關於卡帕多奇已被發現的37座能容上萬人的地下城市,那確實是古代世界的奇蹟。

我無法想像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古人是如何完成的,據說向地下深入十幾層樓,綿延幾十公里的地下城市。因此很多人說是外星人的傑作。

好吧,在量子力學還沒有變成通俗口語之前,那就是「遇事不決,外星人湊」

導遊說這裡實際上在幾百萬年前曾有兩座大火山,多年不斷噴湧出來厚厚的地質層漿,所以這些土地和石頭其實較軟,挖掘不難,幾千年前就已經有當地的居民在此挖地洞穴居。

後來早期的基督徒為了躲避異教徒和回教徒的追殺,就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

說真的,這地洞內部的結構錯綜複雜,佈滿許多密道、機關、門卡、和空洞。根本是一座軍事迷宮。是可以以一敵百的黑暗地下要塞。

在沒有足夠照明設備的幾千年前,就算沒有敵人在裡面埋伏等你,一群人自己走進去如果不幸火把滅了,也會徹底迷失在黑暗中,也幾乎下不可能出得來。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post.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KennyLeeWeeTing%2Fposts%2Fpfbid0KiwY3bHxirhktLe6vqCd7MzW6wv2DCxRrio265m2KsqcttkAicmBymYd63PhjAfgl&show_text=true&width=500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從伊斯坦布爾到現代世界

愛過「大航海時代」系列和Anno 1404遊戲的那一輩,肯定很熟悉伊斯坦丁堡這個航海時代東西方交界處最繁榮的第一大貿易大港。

這地方原本只是古希臘時期一個被叫做拜占庭的希臘小漁村,因其所處的特殊地理樞紐位置,在羅馬帝國時期成了帝國設立在東方,面朝小亞細亞拱衛歐洲的第二首都,被改了名字成為君士坦丁堡。

476年西羅馬被北方蠻族所滅,君士坦丁堡繼承了羅馬帝國的道統,也稱第二羅馬。歷經12個王朝,93位天子鎮守國門,東羅馬帝國守了足足一千多年,終於被來自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後再改名為今天的伊斯坦布爾。

羅馬的名號和雙頭鷹標誌,則被北方的俄羅斯「盜去」,俄羅斯公國自那開始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雖然由始至終也沒有多少人承認過,歷史上自稱第三羅馬的可大有人在。

1453年當巨型的烏爾班大砲轟開君士坦丁這座東羅馬帝都用了上千年的時間築起的厚厚城牆時,在天上見證這一切的只有整日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空翱翔的海鷗和海燕。

那一刻的上帝應該湊巧在上廁所吧,否則這情何以堪呢?基督教的上帝,不也是伊斯蘭的上帝? 這一戰祂的子民贏了,這一戰祂的子民輸了。

就像今天你站在晨曦下金光閃閃的伊斯坦布爾街頭,這裡是亞洲,這裡是歐洲。

也許上帝早已見怪不怪,早兩百多年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更是暗黑得令人髮指。那可是天主基督徒對東正教基督徒所進行的屠城和劫掠。

在那整整一千多年漫長的中世紀時間裡,有光明、有黑暗,也有信仰。君士坦丁堡正是隔開兩個世界的那座天使之城。

城的西邊是基督教世界,城的東邊是曾經的波斯、蒙古和後來的伊斯蘭世界。

1453年的那一聲轟然炮響,不僅炸毀了拜占庭帝國,還炸松了整個中世紀歐洲諸國的信念。奧斯曼的劍鋒直指維也納,以至於那些多年消沈在黑暗中的教士和領主們終於有了唇亡齒寒的感覺。

就像兩千年前波斯皇帝薛西斯一世意圖征服希臘那樣。這次年僅21歲的年輕奧斯曼帝國皇帝莫哈末德帶領二十萬東方大軍,圍困只有五千人守軍的君士坦丁堡,那年君士坦丁十一世已經48歲。

城破之日,傳聞有人見到君士坦丁十一世單槍匹馬的衝入敵陣,隨後被敵軍蜂擁而上的戰馬踩成肉泥。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暴露了歐洲的門戶,還截斷了東西方各種昂貴香料等貨物的貿易線,這對西歐諸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在後來幾代明君的苦心營運下,很快的到了蘇萊曼大帝時期奧斯曼帝國就已經成了橫跨歐亞非的龐然大物。

彼時的西歐諸國在奧斯曼帝國這頭東方雄獅眈眈虎視的壓力下,不得已鬆了鬆手稍微放下《聖經》,反而開始從阿拉伯人處請回了原本就屬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請回了哲學、理性、邏輯和演繹,這才開啟了文藝復興和後來的科學革命。

同樣也是為了另闢通往東方航貿的蹊徑,歐洲各國自那也相序掀開了大海航時代的序幕,西班牙人在君士坦丁堡殞落後幾十年就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開始了全球化的進程。

這才催生了我們眼前的現代世界。

說來也有趣,轟開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大炮火藥技術,原本就來自七世紀中國道家煉丹術士的一次實驗失敗。

中國火砲響徹雲霄的轟鳴聲自發明之日,就不斷向西迴盪,終於炸開了歐洲的門戶君士坦丁堡。火藥技術隨後在阿拉伯和西方科技的加持下變得更加兇猛,最終又從海上盪回中國,炸開了中國深鎖的國門。

道士原是妄想在煉丹爐中煉出讓人永生的丹藥,卻不料引爆了一場世界性的革命,舊世界在火藥的轟鳴聲中灰飛煙滅,天地從此煥然一新。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26781151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遙想中的普蘭巴南

第一眼透過樹叢見到她團友中就有人脫口而出「吳哥窟」!

眼前的普蘭巴南確實跟我們數年前去過的吳哥建築群風格很相似,不過吳哥窟是到了十二世紀末才開始建造,彼時在位的是吳哥王朝的蘇利雅跋摩二世。

這座普蘭巴南,是東南亞最大的印度廟,公元八世紀中葉就完工了,其實比吳哥窟早了足足四百多年。

普蘭巴南和吳哥窟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

勉強要扯的話,我知道吳哥王朝的復國世祖阇耶跋摩二世還在當太子時,王都就曾經被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在爪哇建造婆羅浮屠和普蘭巴蘭寺的夏連特拉王朝所攻剋,年輕的阇耶跋摩二世本人曾被扣為人質,帶來到爪哇。

後來臥薪嘗膽的阇耶跋摩二世以使臣的身分回到故土,重建了吳哥,成功驅逐了夏連特拉王朝,才有我們後來知道的輝煌的吳哥王朝。

莫不是當年阇耶跋摩二世身在爪哇為人質時,他也曾親見過當年鼎盛時期婆羅浮屠和普蘭巴南的風采?

這樣說,在時間和人物線上好像掰得過去不是?

原文討論連結:https://scontent.fkul2-2.fna.fbcdn.net/v/t39.30808-6/292163331_10159340878221225_2170535167723835502_n.jpg?stp=dst-jpg_p843x403&_nc_cat=106&ccb=1-7&_nc_sid=0debeb&_nc_ohc=Mw02HxVw0ZEAX9lnCp5&_nc_ht=scontent.fkul2-2.fna&oh=00_AT9yPp6wX1D6Kx1bxUN3QU6gCWNyChxdXv8L7gZz6jrHpg&oe=62E674FA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8 七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爪哇古佛國的隨行

哪想到三年前與印尼友人在一次聚餐桌上隨口說好的印尼之約,實現起來如此艱難。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蹉跎了兩年半的時間。

待到終於可以再出國,現在的航空業卻如同大病未癒的小孩,生理系統紊亂,卻依舊任性不改。一趟早早安排好的行程被亞航一改再改,甚至部分接駁的航班還被取消,搞得整個行程越發複雜。

先從吉隆坡經峇里島轉機,再到日惹機場。從拂曉到黑夜,用了十八小時我們才抵達日惹。不間斷的排隊、等待和轉機,大家好像已經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情緒,除了我的背包在峇里島機場的廁所內失而復得那一幕,有幸讓大家虛驚一場。

旅行的本質就是用時間換距離,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道路和飛機上。不過時間可以用來花,也可以是一種用。我們可以被喔時間消磨,也可以消磨時間。主動權是有的。

總覺得飛機上的乘客除了閉目就是屏幕。那些閉目的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的靈魂在哪裡。那些盯著屏幕的,有人在看視頻,有人在遊戲。我座位旁邊還有一個趕著八月份要完成她人類學博士論文的,試圖在啃彼得.傑克森那本枯燥的《思想史》。

比起閉目和屏幕族,旅途上我特別喜歡觀察那些總在走來走去,饒有興致東張西望的人,像探頭的鼬鼠。

還有,機艙內的播音員當中,我最高興聽到印度播音員的腔調,雖然聽不懂,卻感覺他們說話就很喜慶,隨著音調差點沒有起舞。

百轉千回,直至從機艙踏出來真正感受到爪哇島的土地將自己腳板扎扎實實承托著的感覺前,我都還樂不出來。

現在總算是站在日惹市中心著名的Tugu Jogja 紀念碑前,我大鬆了一口氣。如果要論印尼的文化重鎮,日惹市當仁不讓在我心目中是第一位。

歷經印度化時期、獨立蘇丹王國時期和回教化,再後後來荷蘭人來了,西班牙人也來了,他們打著香料貿易的旗號,實施帝國主義的擴張。就這樣,這裡的文化土壤被原生與外來的文化內涵夯得層疊豐富。

擁有一萬七千多座島嶼的印尼即便對於我這個馬來西亞人來說也是個充滿魔幻的地方,假如我們一天能拜訪一座島嶼,那也得花上四十七年才走得完印尼。

另外,據說只有在退潮時印尼才有一萬七千座島嶼,漲潮時就只剩一萬三千多座。魔幻吧!?

但是如果要討論的是島嶼數量的多寡,印尼其實也才排在世界第六位。前面幾位是哪些國家?大家自己猜。

不過如果討論的不是島嶼的數量,而是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印尼絕對超越前述的各國。

我在之前也到過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還有一次幾乎是托巴湖邊一座一千四百多米的山上被咖啡種植園區的山民「軟綁架」,直到付了「贖金」我們一行十一人才被放行。印象中,每次遊歷印尼都是件極巨挑戰的事情。

這趟我是第一次到爪哇島。從隔壁的婆羅洲島來,竟都得花上兩天坎坷的行程,心有戚戚。

不過上面我說了這一大堆,如果要讓當年到天竺取經的法顯大師聽見,肯定覺得我這貨矯情爆了。

法顯大師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以六十多歲的高齡為求法向天竺西行,歷經十四年,真正是歷經艱辛。當他從印度要回中國時,乘船途經爪哇島,僅海程就用了九十天。

九十天,以當時的航海速度剛剛好足以跨越太平洋。以至於有許多研究法顯歷史的學者認為,當時法顯所到達的耶菩提並不是爪哇島,而是南美洲。

呃,這種假說我看有點不靠譜。我寧願相信耶菩提就是古時的婆羅洲這個假說。

法顯大師在他所著的《佛國紀》里說他所乘坐的商船從斯里蘭卡到耶菩提用了九十天。也提到他在耶菩提住了幾個月,好整以暇再返航回中國。

假如當時的耶菩提不是原來信奉佛教和印度教的古爪哇,而是文化背景和印度文明圈完全迥異的南美洲文明,我相信他不可能不會記下一筆。

後來另一位更著名的到天竺取經的玄奘大師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也記載過爪哇島,他稱之為「阎摩那洲」。聽起來就很佛化。

除了古蹟記載中當時印度尼西亞的佛國「室利佛逝」,當時包括緬甸、泰國、加里曼丹、馬來半島、和婆羅洲都深深的受到印度文明的影響。

如果像很多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古印度從來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國家。那麼在當時,整個東南亞地區,包括馬來西亞,都甚至可以說是印度的一部分。

後來的印度支那,後來的香料群島,後來的伊斯蘭化東南亞諸國,都曾經和當年大唐帝國西域一帶,乃至中亞的佛國萬里一樣,是佛國世界和印度教世界。可見古印度文明歷史上在亞洲區域的文化輸出和影響恐怕不輸於,甚至有可能遠超中華文明。

中國文化基因中很重要的佛教文化不就是受到印度影響的嗎?無需諱言,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曾極大的改變了中國人的文字、語言、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和宇宙觀。連我們的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都是在吸收了大量印度佛教的內涵後才足以成形。

當然,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群島和馬來西亞群島,已經從曾經的萬里海域佛國變成伊斯蘭世界;另一個起於中亞的偉大文明。而且現在的印尼已經是世界上回教徒最多的國家。

然而當年印度教和佛教在爪哇島上數千年的繁盛源流不會不留下痕跡,婆羅浮屠和普蘭巴南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廟和東南亞最大的印度寺廟便是佛教和印度教留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的印記。

我自己對於這種偉大文明幻滅後的殘存印記,尤其是那些曾經遺失在自然叢林中被人類文明遺忘,沈寂幾百年爾後才在被挖掘出來的古蹟特別有感覺。

但願這趟多磨的旅途我還有足夠的好運能親歷這兩座曾經爪哇逝去的輝煌。

原文討論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9337747411225&type=3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8 七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疫情中的歐洲行

這一趟旅程可謂集‘’天時‘’和‘’地利‘’迎頭給我撞上了「新型冠狀肺炎」在歐洲的最前線,成了一趟逃命之旅。話說就在我們巧遇盧塞恩嘉年華會的隔天,瑞士和義大利等國也終於因為肺炎的急遽擴散而下令腰斬各城市接下來的慶典,就連隔天將要舉辦的威尼斯嘉年華也被取消了。短短幾天的局勢變化急轉直下。我們算是拖阿爾卑斯山阻隔之福,幸運地撞上了腰斬前的最後一場慶典。

原定要到訪的義大利和克羅地亞更在我們入境前夕的2月28日已成了肺癌傳播的重災區。當天,德國、法國、瑞士等地確診人數還不足10人,而隔壁的義大利確診人數竟已爆800。義大利北境多個城市封鎖後,隔天,說是連法國南部也淪陷了。歐洲的朋友們紛紛打來勸阻。於是我們只好取消預定好的南下普羅旺斯的行程,準備從瑞士的日內瓦北上法國迴避疫情。

就在我們離開瑞士當天,前一天還在沈浸歡慶氛圍的瑞士隔了一夜也笑不出來了,畢竟每天都有6萬北義大利籍公民通勤往返瑞士工作。瑞士的確診人數一夜間上升至18人。在日內瓦滯留期間我們見證了日內瓦氣車展的取消,也在當天,就在日內瓦的「國際衛生組織」終於將「新型冠狀肺炎」的全球傳播風險提高到‘’最高級別‘’。

如果說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是‘’人為‘’的天災,那麼疫情在歐洲所引起的排華反應就算是純粹的人禍了。

受義大利排華情緒的影響,克羅地亞當地的遊行隊裏還出現了「野味車」,車上掛滿了各種野生動物。當地人則扮演穿著猥瑣,綁著辮子的清朝人在沿街叫賣野味,意在諷刺中國人野蠻,吃野味導致「新型冠狀肺炎」的出現。而中國政府藉此一舉禁絕國內販售野味,是大大的好事。如果還能借勢禁絕中藥用藥中的所有野生動物部件獵取,那更是功加一等。

那麼歐洲其他地方排華有沒有?我想肯定有。但或許我們幸運,日前一路驅車北上法國Strousburg,打算幾天後進入德國搭預定好的航班飛往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然後折返大馬。一路上我們至今還未見到有歧視華人的現象,甚至可以說遇上的歐洲人基本上都還是很友善熱情。有時我真的不得不佩服他們的人文涵養。

然而也就在這幾天當地媒體鋪天蓋地大肆報導疫情開始,每當走入當地餐廳也卻可以明顯感受到餐廳裡的食客睄過來的緊張目光,部分人會擔憂的緊皺眉頭。服務員也‘’開始會‘’很禮貌的問我們從哪裡來。顯然大家對那些可能‘’滿街跑散播病毒的亞洲人‘’,已然是人心惶惶。雖然如此,我倒還無法將這種情況解讀為一種「排華」態度。

換位思考,如果今天傳出的是某種已經大規模波及全球的印度可致死高傳染性病毒。而換成我們是在餐廳裡正在用餐的食客,走進來一大幫印度遊客,我的表情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不是歧視,而是自然的擔憂,乃至出現一定的防衛性,人之常情而已,其實大家又何嘗不希望這場疫情盡快過去呢?

天災我們或許防不了,但人禍我們卻有能力避免。只要彼此願意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敵意。在現今如此嚴厲的天災面前,大家還能齊心渡患難,不是更好嗎?

https://experience.arcgis.com/…/685d0ace521648f8a5beeeee1b9…

3rd March 2020

88344362_10157410128116225_3702095636867317760_n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5 五月, 2020 英吋 遊記散文

 

盧塞恩的最後狂歡

與我們只有一山之隔的北義大利疫情已然全面爆發,陷入封城恐慌。但我們一路從德國法蘭克福到瑞士,看到卻的都是滿大街、滿巴士、滿火車的大妖怪,小妖怪,各種奇珍異獸,百鬼夜行。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更不知道是喜是憂。

剛剛入夜的盧塞恩整個城市都在沈浸在當地Alleman 部落嘉年華狂歡的沸騰中,彷彿疫情根本不存在,大家依舊很友善熱情。電視新聞訪問盧塞恩街民不擔心疫情嗎?大家根本不把疫情當一回事,居然還恥笑擔心疫情者杞人憂天。說,我們這兒有阿爾卑斯山擋著啊!樂觀好像也過了頭吧?
但話說回來,難道我又應該希望大家見到我們就退避三舍嗎?心情複雜啊。事已至此,義大利和克羅地亞之行只能取消,看來只能繞法國普羅旺斯後往北避難了。😅😅😅

(注:就在此狂歡遊行次日,26日全歐正式腰斬所有嘉年掛活動)

25th Fabruary 2o2o

Carnival revelers mock virus threat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5 五月, 2020 英吋 遊記散文

 

南德新天鵝堡之行

南德的新天鵝堡太紅了。眾所皆知,迪士尼logo上的城堡,和童話書上「睡美人」的城堡原型就是新天鵝堡。說是古堡,她也沒有什麼悠長的歷史,近代1880年左右才建成。所以在我們這種愛表示不附庸風雅的假文青眼中,她是俗的。

就像明明怎麼嗅都香的薰衣草,卻因為近年滿大街都能找著,所以被許多人覺得庸俗一樣。何況我早查了,這天鵝堡並非那種具有防禦意義的中世紀城堡,而是路德維希二世用來炫耀他的文治武功的秀場。

如果不是距離家人飛抵法蘭克福集合還有三天,而我們又恰巧在司徒加斯附近,我不會考慮走訪天鵝堡。

不過旅途就是這樣,經常是越不經意撞上的岔路,越是風光旖旎。或許沒有期待而帶來的驚喜特別深刻吧?不然《桃花源紀》是怎麼來的?沒有乍現的不叫風光嘛。

就這樣我們搭了半天的火車, 轉了好幾站,入夜才到了位處阿爾卑斯山脈下的小鎮菲森(Füssen),周圍已經是雪白一片。我們隨便找了一家當地的巴伐利亞飯店晚餐,再進一杯啤酒,雪夜投宿。

在德國旅遊區基本上不用怕被坑。旅遊區的飲食價位和城區沒什麼差別。這不容易,德國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巴伐利亞是德國裏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這種物資運輸麻煩的偏遠小鎮選擇不多,要吃不吃。店家真要鋸你一頸血你也沒辦法。但這裡的商家基本不來這一套,也不搞歧視,服務熱忱。

對了,巴伐利亞人,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大支。巴伐利亞原本有自己的國王、有自己的語言和迥異於德國其他地區的文化特質。他們與德國其他各部族間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一方面巴伐利亞地區經濟極其強盛,且常自認不是德國人。一方面外界對德國的印象總離不開巴伐利亞人。BMW、Audi、Adidas這些大品牌都源自巴伐利亞地區。還有手工精巧的布穀鐘、精釀啤酒、德國豬腳,也都是巴伐利亞地區的特產。

而新天鵝堡則是路德維希二世在原本已經廢棄的中世紀騎士城堡的基盤上所建成的。周圍的湖光山色倒是一流的,除了真有天鵝,野鴨也不少。

清晨從酒店眺望遠處雪山上昂立群山間的天鵝堡,在茫茫晨霧中還真很有童話裡幽密城堡的感覺。

我們各自租了輛單車,從小鎮的巷弄間馳過,再從橋上跨過如翡翠般碧綠的萊希河,進入鄉野小道。一旁盡是蔥蔥郁郁的樹林和偶爾散落的幾間民房。一路被寒冷的空氣刮得面如刀割,抵達新天鵝堡時依然是汗牛充棟。最後十五分的登山路旁人要嘛坐馬車,要嘛步行,我們卻是咬牙切齒的往上騎。

儘管近期因為新冠狀肺炎搞得各處人心惶惶,但來參觀天鵝堡的旅客仍舊不少。我們排了近一個鐘才被安排了導遊領入城堡。身形瘦弱,肢體動作動作略顯自閉,卻有著堅定眼神,用詞謙僅,英語流利的導遊說,天鵝堡內部不准攝影。所以我這種過動兒才會一路聚精會神細看城堡內各種精雕細琢的裝潢和用具。

雕刻在橡木門楣上精美絕倫的雕刻,我怎麼看怎麼覺得巴伐利亞這種帶有強烈古歐洲少數民族神話風格的文化元素看著眼熟。

看著門楣,城堡內各處木雕和彩色玻璃圖文裡的龍、翼人、天鵝、各種類蜥蜴的神話圖騰,和那以土黃色、海藍寶色系為主調的漆色。突然間宮崎駿動畫《風之谷》裡那迷離壯闊的開場音樂和長畫卷展開的畫面浮現在腦海裡。是他了!肯定是!我幾乎可以在一瞬間肯定二者之間的師承關係。如果有經歷那個時代的朋友肯定知道我說的那個開場。只不過天鵝堡裡真正的巴伐利亞木雕水平遠不是二緯動畫可以比擬的,可惜不能攝影。

城堡本身不大,參觀了幾個典型王公貴族華麗的起居空間,也就二十來分鐘就走完了。據說這現有建成的空間只是原本完整設計中360個房間中的14個。可想見當初建造者的野心之大。他的野心他的夢,我興趣缺缺。

倒是被群山風景環保的廊道風光,和細膩有神的木工藝術很值得欣賞。這一趟天鵝堡之行倒是開啟了我對巴伐利亞文化,乃至前羅馬時代日耳曼地區各部落文化與信仰內涵不可抑制的好奇心。

和所有旅客一樣,參觀完重要景點後大家都是匆匆滿山拍些打卡照。之後就在夕陽的餘暉下騎車回到了小鎮。路上已經從搖搖晃晃的手機屏幕裡看到義大利疫情飆增,排華情緒嚴重的各項新聞。如果因此要改變預定的義大利和克羅地亞行程,說不定我們還有機會再訪巴伐利亞的其他地區,繼續我的探索。

24th February 2020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5 五月, 2020 英吋 遊記散文

 

霸主們怎麼就拿不下越南?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一直埋怨東南亞史不被重視,來到越南後才發現自己對這裡的歷史根本也是一知半解。過去我對越南的印象是;那是一個全民頂著草帽,卻三次擊敗全盛時期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鐵騎的南蠻,是曾擊敗大清帝國和二戰後世界霸主的美國的一個強悍民族。還有,他們的咖啡產量全球第二,僅排在巴西之後。

為彌補這一塊知識缺失,我和幾個朋友用了9天由南往北,走了幾個重點歷史遺跡,算是淺閱了一遍越南的前世今生。走進越南才發現,越南的幾個主要城市都比我想像的先進和繁華得多,市場非常有活力,而且基礎建設做得很好。越南人給人的感覺也很樸實熱情。

越南,指古代中國歷史上的的百越之南,你也可以理解為百粵之南。廣義上講,廣東、福建、客家和越南都屬於百越族群的一支。今天的北越一代在清代以前的史籍上也被稱為南越、南安或交趾。

越南的歷史基本上可以說和中國一樣悠久,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北越一帶定居活動的跡象。經過好幾個不同的部落時代,最後也形成了封建社會,深受北方漢族政治體系的影響。也因此越南人在婚喪嫁娶的文化習慣上也長期奉行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除了後來曾因短期受法國統治而放棄漢字而形成了獨特的以拉丁拼音形成的越南文字,越南在其他生活細節上看起來跟中國南方族群真的很像。

越南的街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的餐桌文化,街邊隨處可見越南人群聚在特別矮小的餐桌和座椅聚餐和閒聊。我不知道身形高大的外國人坐得感覺如何?我自己倒是坐得貼身貼背,舒適得很。另外,越南人愛吃豬、牛、雞、山羊、河粉,吃東西愛沾魚露、蝦醬,配各種生葉我很OK。越南人也受法國文化影響愛吃麵包夾豬肝和其他配料,麵包。麵包!?我很不OK。

另外越南人歷史上由於長期和東南亞土著混居,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臉譜和文化風貌,在血統和上也是比較多樣性的。

古代越南經歷過多次政權的更迭,也曾數次受北方漢族政權的短期統治,但歷史上更多時候越南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立政體。著名的李朝、陳朝和阮朝都在越南中部的順化、會安,還有越南北部的河內市周圍留下大量雄偉的宮殿和陵墓。

走了幾個古蹟才發現,越南的歷史迂迴曲折,不是一時半會能完全掌握的。但越南人如何屢屢以弱勝強我依然很好奇,這成了我整個旅途試圖找尋的答案。

為何強悍的蒙元大軍拿不下南越?要知道人家可不是跟日本一樣靠運氣,有海上颱風神風的助陣擊退蒙古。越南陳朝三次擊潰伐越的蒙元大軍靠的可是硬實力。到北方臨海的下龍灣看看,數千海島,險峻的山巒星羅棋布其中,絕對是兵家之險,不熟海路的蒙古騎兵要征服此千里瘴濕蠻荒之地?根本是天方夜譚。

忽必烈不知道的是,打不下越南那是他的幸運。要真的被他攻克了氣候還算涼爽的北方進入拉鋸戰,那他的惡夢才要開始呢!要論戰略縱深,由北往南打越南?那是越打越往潮濕悶熱的的熱帶密林前進,每縱向推進一公里恐怕都比打華北一馬平川的東西橫向推進十公里難得多得多,那是真正的騎兵地獄,統治成本的無底洞!

所謂‘’戰爭是政治的衍生‘’,這樣強悍的軍力後面不會有弱統治。到越南中部岘港市附近的順化紫禁城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皇朝阮朝的故宮遺址看看,可以看得出當年他們的政治實力。特別一提,西宮太后府裡有著阮朝南芳皇后的照片。拿她和清朝那幾位珍妃、瑾妃、婉容一比,人家南芳皇后的氣質和儀容,那叫天仙。

說到阮朝,我以前也很好奇越南人裡的阮姓”Nguyen“一族難道是有著超常的繁殖力?阮姓怎就能佔據總人口的四成那麼多。後來才知道原來當年陳朝取代李朝後曾把李姓之人全改為阮姓,這種事情後來還發生了好幾次,其他姓氏的人也被迫改姓,才造就了今天的越南阮姓大族。

到越南最南部的胡志明市周邊看的就是越戰時期的近代戰爭遺跡。走一遍你基本就可以看懂為什麼當年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會打不贏越戰。那個叢裡地形的複雜、地洞的隱蔽,就算近在我面前一尺我都真的看不出地上就有個地道的入口。那個入口的窄阿,以我的體型稍為吃肥些都沒法通過,更別說美國大兵。

美軍海陸空三維陣勢也打不著鑽在地底的敵人吧?何況人家越共軍神武元甲可是完全承襲了毛澤東的游擊戰精華,所謂‘’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游擊戰略。美軍打得又不是古代的滅國戰,打到最後對內對外戰爭的合理性都喪失了,深入游擊戰海的美軍可謂背腹受敵,無處著力,怎麼不敗?

我在參觀各國景點時最常聽到旅客和導遊討論的依然是那個老問題;‘’越南歷史上究竟屬不屬於中國?‘’

這個問題呀,那要看你從誰的角度來看咯。站在越南人的角度來看,整部越南史就是一部中國侵略史,雖然越南也侵略周邊其他國家。但就算今天很大一部分越南北部的領土曾經在秦代以來幾次被北方漢族佔領,那也不能說明越南屬於中國。

難道我們能說歷史上蒙古曾經統治中國,今天的外蒙古就可以宣稱中國屬於蒙古?難道今天的馬其頓也可以因為當年亞力山大帝曾經征服半個歐洲和中亞北方,就宣佈這些地區屬於馬其頓‘’不可分割的領土?‘’這顯然不合理。

歷史上越南確實曾長期參與東亞以中國為主導的“朝貢體系”。兩個統治之際雖有主藩輩份之分,但那實際上一種古時候有效維持國際次序,有利雙方的禮儀形式。這不代表朝貢國的領土權從屬于宗主國。

何況越南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脫離了“朝貢體系”,過度到“維斯伐利亞”的國際體系裡。再談領土問題徒傷兩國情感,沒有意思。還是那句話,大國嘛,比的是氣度。得人心者得天下。

越南雖好,從河內飛回古晉,卻要徑吉隆坡轉機,原本直飛三小時的行程這一轉又是一天白費了。不知何時才有直航呢?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8 十一月, 2019 英吋 遊記散文

 

一萬公里隨想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一覺既醒,從機艙的顯示板上看已過了九千四百二十公里。上一念是米蘭,下一念已到曼谷,再轉個機抵達何志明市時,總共飛過了一萬公里,差不多1/4個地球,這在今天不算什麼。

古時玄奘法師從長安繞大圈走到印度那爛陀大學取經走了2.5萬公里,耗時四年。馬可波羅據說從泉州回威尼斯,航海也要兩年,這包括等候季風。

古時候要從南越去米蘭,假設一路通暢不遇盜匪,能順利渡過江河、攀過高原、越過沙漠和那萬里曲道,腿、馬、駱駝並用,從茶馬古道入北印度,跨過印度次大陸和帕米爾高原,通過小亞細亞各國,再從拜占庭進入東歐,最終抵達米蘭,按每日行進30公里行進速度算,那也得走上三百三十三天,差不多一年。

當然,這是假設,路哪有直的呢?實際上沒有三年五年時間是不可能走到的,那還真的是一千零一夜阿。

古時旅途的年年月月,在今天是分分秒秒。遙遙萬里途,一覺夢醒均已至,這不就是奇蹟?

現代人不比從前,十幾個小時的旅途對我來說已經覺得有點痛苦了,算一算這筆古代帳,換個角度感受旅途,聊以自娛還是很爽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8 十一月, 2019 英吋 遊記散文

 

標籤:

琉球的惆悵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20多年前玩光榮株式會社出版的《大航海時代》系列遊戲時就常化身成荷蘭的商旅,遠航來琉球的那霸港做黑糖貿易。地理大發現時的「那霸」,還是今天的「那霸」。但歷史上的琉球國早已不復存在。今天,它隸屬於日本的沖繩縣。

琉球,是美麗,卻充滿惆悵的島國。仔細凝視琉球人的輪廓,他們不像日本人或韓國人,更像臺灣原住民或東南亞人與黃種人的混血兒。我見到的沖繩人,大都性格外向熱情。一個佇著雨傘路過的阿嬤巧遇演奏琉球民樂的街頭藝人樂隊,竟會拋下雨傘,當街就掛帥起舞。圍觀路人還會手舞足蹈的紛紛仿效。沖繩島北部有個「百歲村」,是世界上百歲人瑞比率最高的地方,不知是否和他們這份樂天的心態相關?

說到雨傘,這趟旅程從我走出古晉家門至今驟雨未斷,為我們惹了不少麻煩。6天之內只有區區20分鐘的陽光和藍天,這當然不是最美的沖繩,攝影也談不上了。但陰鬱的天氣也正好映托出琉球國在我心中更深層的歷史印象。

那霸是一座近海的丘陵城市,街道周圍數不盡的住房、建築物都很老式。這類建築一般在東南亞早已是一番陳舊破敗的景象。但那霸的建築卻乾淨得令人髮指。配上整潔的街道,不斷的給人一種時空錯置,彷彿回到60、70年代城市的錯覺。再加上陰雨不斷,更增一分蕭瑟。

與日本本島的文化非常不同,琉球曾經擁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習慣。盛行於日本的「神道教」在這裡並不多見,宮廟也不多。許多琉球建築物的屋頂上都能見到和福建沿海地區文化相似的石獅子,他們稱作「風獅爺」,大路邊也常可見到「石敢當」

飲食上似乎也不曾受歷史上天皇的「禁殺令」所影響,在這裡,豬肉是主食,還有著名的「阿古豬」。獨特的琉球音樂,建築,製陶,製漆,顏料,結繩,航海,結墳,製茶藝術都獨樹一幟,形成鮮明的琉球風格。尤其琉球的手工藝品,細膩之餘,創意奔放大膽,少有重複。我不曾在日本本島的其他地區見過如此多元的手工藝型態。

從陳列在琉球故宮偏殿的古代航海圖誌上看, 我猜想地理上遠離大陸,偏安一隅的琉球國之所以會成為東亞航海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很大可能和明朝的「禁海令」有關。尤其當時航行更是不被允許往泉州以北,接近京城的海岸線。如此一來,歐洲與東亞各國的航海貿易路線自然就只能至福建,沿臺灣,琉球群島向北,往日韓方向一線發展。這種密集的交流,也造就了琉球比當時的周邊各國更早就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化。

孤懸在日本,大陸和日本大洋之間的沖繩本島在500年前的「三山時代」曾是三個獨立的國家;北山,中山,南山。16世紀統一後成了航海時代重要的貿易據點,是明清兩代最親近的藩屬國之一。

17世紀德川幕府時代,琉球國被日本南部大名薩摩藩征。當時的琉球國王尚寧王曾被挾往江戶,被迫簽署割讓琉球重要黑糖產地俺美島的合約。德川幕府不願意得罪當時的中國,不便直接併吞琉球,所以要求無奈的琉球國對中國保密,向兩國進貢。據說每當明使來訪,日本使臣就要躲起來迴避,頗有小三的感覺。

這種曖昧關係竟維持了數百年,直十九世紀末。日本才直接將琉球群島正式改名為沖繩縣。琉球人豈會想到,他們的苦難其實才剛開始?

20世紀初,琉球人被迫服兵役,琉球語被禁止在島上的學校使用。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場兩棲登陸戰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沖繩戰役」爆發,琉球本島慘遭戰火蹂躪,古蹟盡毀。美,日兩方十數萬激戰傷亡之外,據說有數萬琉球本地人被推往前線當炮灰,或被迫以手榴彈自盡殉國。二戰結束後,大量美軍入駐,為琉球帶來了老美文化,也難免對戰敗的琉球人民帶來了一定的壓迫。

兩日前走在多次經歷戰火毀滅,已經是第四次重建的首里王宮內殿迴廊廊內,又聽到第二批某國旅客大聲囔囔:”琉球本來就是屬於中國的,是被日本人奪了去!“。我心裡想著;”不是,不是,古琉球從來是獨立的民族,既非日本人,也非中國人。即使你不曾認真了解過琉球群島的歷史,難道剛剛入口處的介紹不是解釋得很清楚了嗎?“  人家歷來都是獨立發展的一支文明。

歷史上「藩屬國」指的是中國周圍遵循同一國際次序的藩籬眾國,可不是屬於中國的國家。而「朝貢體系」是一種古代東亞獨有的國際次序法。類似今天的聯合國,宗主國代表的是次序的維護者,需有大國氣度。不僅對來朝貢的藩屬國既要加倍回禮、還有責任保障它們的國防安危、更不能隨意併吞藩屬國。

琉球是中國的?那麼越南,韓國,和當初蒙元帝國拿不下的日本,歐洲列國算不算中國的?曾多次被北方少數民族拿下的中國又算誰的?

華夏民族的認同感從來不在種族或地域,不在幅員遼闊,而在深邃的文化感染力。任何使用漢語漢字的族群都可以自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也可以有自身獨立的國土和歷史源流。很多時候周邊文明與遠方優秀的文化也會回流中國,今天的中國也是歷經多次與外族文化和血緣混合的結果。

歷史上任何一支優秀的文明自然的都會被周邊其他文明學習與傳播。更優秀的甚至還具有能主動躬身學習其他文明的優點再加以融合自身的特質兼容並蓄。這點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上就做到了。只有一個尚未了解自身與周邊文化意義內涵,還沒建立起成熟、平等民族觀念的國民,才會在自卑心態的作祟下形成一顆自我中心主義的土豪之心。

一個擁有信心與內涵的民族,應該具備尊重周邊民族的基本氣度,不被盲目的民族情緒所主導,到處喧賓奪主。尤其在今天全球化,全球趨向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世界的遊戲規則已不在所謂「泱泱大國」與「蕞爾小國」概念之間的幼稚比較。而是認知世界的能力之間的差異。具備健康的歷史觀,是如何平等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基礎。這不才是當前中國最需要的精神?

中華文明沒有比別人差。同樣的,那些早於我們數千年就形成的其他璀璨文明,在物質、思想和精神上也沒有比我們膚淺。各個文明之間在彼此交流,吸納與正向競爭中長成。在傲慢與偏見的彼此輕視中相互毀滅。站在這個心境下再看琉球文明,我們會否對它有多一份諒解與敬意?我們能不能更清楚的看到它值得我們去保護和捍衛的文化遺產?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六月, 2019 英吋 遊記散文

 

標籤:

印度咖啡產區考察行

離開國家公園野生保護區的Palthope 咖啡莊園,向北行駛大約四個小時就來到了南印度Chikmagalur 地區。一個擁有160多年歷史的咖啡農俱樂部 Kadur Club 正位於Baba Budan山腳下的小鎮。傳說中數百年前那位第一個把七顆咖啡種子偷帶來亞洲的穆斯林朝聖者正是把咖啡種植於此。

從Baba Budan 海拔兩千多米山頂上的濕婆神廟向下望去,整個山區景色秀麗、野木叢生。由於南印度特殊的乾燥氣候原因,所有印度的咖啡基本上都種植在原本森林的樹蔭之下。和一般咖啡莊園不同,從高處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出整個一望無際山裡幾乎都種植著咖啡。

熱情接待我們的是已經第四代深耕於此地區、並已經和Coffee Consulate合作近十年的Badra 咖啡莊園。

大夥此行的目標很清晰;配合Coffee Consulate科研團隊的工作行程,一路採集錄製咖啡教學的相關視頻。同時藉此機會從最底層咖啡工農的角度深入了解印度咖啡產業的狀況和其前景。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對咖啡將近200種不同類型發酵加工的實驗工作,大老遠從德國飛來的科研團隊,除了Dr. Schwarz 本身和助手 Julian Thomas,還包括兩位資深生物學家和化學家。他們在抵達Chikmagalur 的第二天就一頭鑽進Badra莊園山裡的處理廠,設置了臨時的研究環境,嚴謹的控制了所有從採集過程就可能出現的變因,開始了多日的繁瑣實驗。

科學研究有自己一貫的嚴謹性,所謂咖啡發酵法實驗自然也不是泛泛的往發酵池中倒入酵母、紅酒、氣體,檸檬汁,放上幾日然後喝喝有啥不同,立個名目,推出市場。除了剔除干擾因素,考量實驗裡不同品種、品系咖啡的物理和化學特質,對症下藥、(為尊重研究隱私具體細節不便闡述)還要考慮到那些品種和品系在印度整體咖啡產業中的比重和角色。

我們在參觀參觀由印度國家主持的Central Coffee Research institute 時經由他們的部門負責人Dr. N. Surya Prakash Rao 對印度咖啡發展史的介紹得知,在多年與病變和旱災的對抗中他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除了研發出獨特的適應於印度的著名品系,比如SLN 9、 SLN13 、S. 795 等等品系之外。他們的基因庫裡更聚集了290種阿拉比卡(Arabica)的品系、73種坎特佛拉(Canephora)品系和其他17種不同品種的咖啡。

與Coffee Consulate 探討咖啡學接地氣的一貫原則相呼應。這次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小眾精品咖啡市場上那從90分到90幾分的主觀風味上的微細差異,然後價錢貴上數倍的市場炒作。

而是希望在上百種發酵實驗當中找出一些實實在在的,可重複,可有效提升咖啡平均品質的方法,幫助當地咖啡農能夠在近年經濟和氣候變遷劇烈的情況下找到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李威霆。Baba Budan 山麓。(9 January 2019)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https://www.facebook.com/KennyLeeWeeTing/videos/10156336241781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5 四月, 2019 英吋 遊記散文, 咖啡學文章

 

班加羅爾度年

一直說中學畢業後時間就過得特別快,一年一轉眼就過。但不知怎麼地2018感覺真的很漫長、做的事情很多、走的地方也多,學的事情更多,感覺怎麼都過不完。幾個小時後總算可以邁入下一年了,也是沒想到今年的跨年會為了前往南印度的咖啡種植區考察而在班加羅爾度過。

記得6年前停筆博客時的理由是自己的「哲學性腦殘」。那不是推託、而是真的察覺到透過個體所能觀察和體驗到的有限經驗去「純思辨」的推演和認識世界,這種方式是存在重大不足的。霍金說哲學已死,存在一定合理性。

如果2019要給自己一個功課,那這次不會是咖啡,而是整合自己這些年多方學習、內省積累的成績,完成幾篇數年來一直未完成的文章,獻給自己過去的博客 weeting.wordpress.com。把以往精練不足的認知和思維往前推進。

老爸從前偶爾會說古人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放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是有些道理的。學習的過程就像瞎子摸象,除了需要虛心、耐心的摸索,慢慢推進勾勒出知識更多的面貌,還要知道每一重知識的邊界在哪裡。

李威霆。班加羅爾。春  (31 December 2018)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5 四月, 2019 英吋 遊記散文

 

地底鹽礦700里

乘著星期天遊歷了德國Heilbronn 城鎮地下的鹽礦,數百萬年歷經無數次滄海轉桑田的地殼運動堆疊起驚人的鹽量。180米深邃的地底下隱藏著歷代礦工所挖掘出來綿延700公里總長度的陰冷通道。

許多通道寬度竟達數十米週長,宛如通往北歐神話故事裡冥界的地下街城。通道裡每前進數十米又有錯綜複雜的通道和數不盡的艙門,每扇封鎖於不同朝代的門後都隱藏著數十公里迷宮般的無間黑暗。

雖然遠古時代生活在這裡的各種妖魔巨獸已剩化石殘骸,但旅客可以參觀的範圍都還是被划上了嚴厲的界線,寫上警示牌。試想像在比魔界裡連甘道夫不到逼不得已都不願意通過的‘’魔里亞古礦場‘’大上幾十倍,可以蓋數十座城市,甚至每條大道都需要火車來運輸的700公里暗黑地下世界真要不小心迷了路,可連徽宗那八百里路雲和月的僅剩悲情素材也沒有,怕是一輩子也走不出來了。

其實最可怕的是,未來此前,我們根本不知道世上真有這種地方。那這世上還有多少隱藏的世界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呢?這就是所謂的黑天鵝效應吧。當然,二戰時期被藏在這裡的巨額寶藏是怎麼消失的我們大可發揮想像。

李威霆。德國。秋末 (25 September 2018)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5 四月, 2019 英吋 遊記散文

 

標籤:

神山軼聞

如是我聞。Image

一時巴士奔馳在盤旋的山路上時,導遊是這麼說的。話說,沙巴洲的京那巴魯山(Mt. Kinabalu)土著族群非常多。而各族皆信仰萬物有靈。所以山中一切皆有靈。除了山神,還有無數的草木土石精靈和邪靈。因此沙巴神山也叫「眾靈之 山」。神山之巔終年霧鎖雲深,有著說不完的浪漫與迷離軼事。即使到了今天,當地的各族人依然相信京那巴魯山的神聖,心存敬畏,延續山裡的各種禁忌。

過去的督筍族人相信,世上每個人一出世,頭顱上就住有一靈一魂。靈乃從山上神處來,我們人類睡眠能恢復精神、傷病時能自癒,皆為此神之功能。祂還負責檢察記錄人一生的功過,待人命終之時,此神識就會回歸神山之中,永遠與眾神同在。

督 筍族人雖非獵頭族,但和婆羅洲許多土族一樣,如果遇到蓋屋子或建橋樑三次以上無法建成,他們就會認為這當中有邪靈作祟,以此衍生出一種讓人費解的’獵頭鎮 壓’邏輯。他們認為要請山上的神靈驅邪不可能,所以要請到’神’唯一的辦法,居然就是透過獵取他人的頭顱,將他們頭上的神留封住,收納回家用以鎮宅驅邪。 因為人頭上的神基本上源自山上的主神。

督筍族獵頭大有講究,不同於山下野蠻獵頭族的功勳主義。而是需要先到本族之外的地區物色一個他族對象。這個目標必須不能帶病帶傷,否則怕他的「靈」不在頭上,而在身體其他部位的傷處治療。所以目標最好是健康無瑕,堪當祭品的。

目標選中後,獵頭者就會暗地裡先觀察他的生活作息,找出他獨行的時段。接著獵頭者就會抓准時間藏身在目標必經之路的樹上,待目標步行經過,就其身後的樹上一躍而下,揮刀斷頭。

理想的情況是一刀就把頭砍下。如此目標的「靈」就會忙著去頭頸斷處止血,不至飄走。而「魂」就會隨著身軀繼續步行而去。

獵 下人頭後為了防止頭顱中的神(靈)離開,獵頭者還得和頭顱中的靈溝通商量(據說此時斷了的頭還會震動),但絕絕大部分的情形下,靈都不可能答應留下,而是 要回到神山眾神靈處。所以獵頭人一般也會敲定每年祭祀的供品條件以此賄賂祂。條件談妥後還得貼上封印符咒,然後即刻帶往族裡祭師處。

祭師以京那巴魯山上獨特的巨形竹筒夾住獵來的人頭,將其架起暴曬七天,再以激流的山水洗下殘餘。得出骷髏頭。

將此骷髏頭作法後鎮壓在屋下、梁上、或橋基下。這樣,據說建築物就能順利建成。這種風俗信仰非常普遍。在東馬來西亞,即便近年,七八十年代還時有所聞發生獵人頭鎮壓建橋的傳聞。

後來據說,數十年前曾有一強大的酋長在國外受過教育。回國後便號召各族將家裡的人頭集中起來,並請來當時僅存的七大祭師,辦了一場法會。請山神下山將為數上萬的頭顱中的靈全部引領回到神山中。然後將骷髏頭都集中埋了。又據說,這也是忙碌的京那巴魯山神第一次下山呢。

順便說說獵頭族。 據說他們是住在山下的民族,和督筍族不同,督筍族人十六歲成年,而獵頭族十二歲就成年,可婚娶。但是他們一般十二歲成年時就會被要求出去斬一個戰士的人 頭,帶回來給祭師。祭師則會給他一根特別長的羽毛、表示他已經有能力殺敵保護家園。此羽毛可以用來求婚,對象女子如果中意他,就會將羽毛取過,插在自己頭 上。

如果有多出一根羽毛,就可以插在自己的帽子上。帽子上羽毛越多則表示砍下的人頭越多,越聰明英勇。在戰士崇拜的族裏,羽毛最多的人就會被推選為族長。

為何會形成這種獵頭文化呢?除了風俗問題,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族群長期被海上民族侵擾,族裏的女子也經常被外族拐賣。為了恫嚇外族,他們必須獵殺大量對方的人頭掛在村外,以示威脅。

從這種角度來看,許多未開化民族在我們眼中看來恐怖的風俗,除了天然條件造成的愚昧無知,也有不得已苦衷。

(若有知道更多的朋友請進來補充指正)

李威霆。夜。哥打京那巴魯

Image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 三月, 2014 英吋 遊記散文, 雜談散文

 

標籤: , , ,

基督城之秋

来到基督城,从机场搭了通往市区的公车,我一路上都在张望街道两旁的情形,感觉和十六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差别不大。都是秋季,街景一片黄澄澄的,路上行人车辆不多,市郊的民居还是一样,朴朴实实,许多都是老房子了。不知是气候的荫庇还是这里的人对园艺就是有种天分,每间民房的院子里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花园,总是得体的种上各种花卉和树木,松杉类树木在这里更是常见。从机场往市区的路上几乎还感觉不到就在一个多月前这里才遭受了严重的地震,一切看似平常。

公车停在近市区的Hagley 大公园旁,下了车子往市中心走近几分钟开始可以看见马路上到处都是市政府划上的橙色封锁线条,许都道路都被封锁了,通行不得。再走近市中心,所见是狼藉一片,到处都是残恒断壁,还有被震得倒塌或崩裂的建筑物。

基督城原本就以英国以外最具英式风格的城市而闻名,也称花园城市,市内有大量雄伟石建的哥特式尖顶大教堂。而今许多只剩下一堆废墟,连基督城的地标百年大教堂都崩垮了,还有半塌的和许多尖顶被整个震下来的教堂和英式建筑。我想或许是因为这些艺术建筑都是在早期就建起的,而且多采石建,防震功能低,所以市中受损最严重的多属此类。市内许多的马路和公园里的桥梁也被震裂了,连很多看似无妨的建筑物,也因为内部结构受损而被敕封锁,列为危楼。市中心几乎所有的民房,商店,购物中心,政府机构,学校,酒店,赌场都被封锁了。整个基督城中心宛如一座死城,路上行人寥寥,大多数都和我们一样是手拿着相机的旅者,这让基督城在秋季的黄昏里更显是凄凉。

一位本地德士司机告诉我,地震当天他在现场,他亲眼看着那些历史建筑纷纷在他面前倒下,场面触目惊心。我问“那市区的办公楼等都关闭了,那那些职员怎么办?”他摇摇头说“那些原本在市内工作的人们如今只好另寻工作了”!新西兰政府审查过了本次地震,死伤人数近300人,需要拆除的建筑物竟达一万多间,而且重建工作估计要花16年来进行。这对本地居民来说实在是一个承重的打击。本地人用“绝对的灾难”来形容这次的地震。为了调查损失,美国的保险公司派了数千的调查员过来,导致我们一连跑了好几家才找到房间。看来这次地震对那些保险公司来说 也是“绝对的亏损”。

看到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天灾人祸,除了是人类滥用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外,也是一种“无常”,那些在灾难中丧生的人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宗教种族,谁又会料到就在那一霎那,山河色变,天崩地裂,死亡如排山倒海般降临?当日本的311大海啸发生时,有人说,那是日本人的惩罚,那汶川地震呢?基督城地震呢?又要做何种解释?在我看来“惩罚论”是最站不住脚的谬论。从历史的实证上来看,当灾难来临时,无论是耶和华的圣殿,巴米扬大佛,希腊和罗马众神的庙宇,在无常面前毫无例外的都要崩塌下来!几千年过去了,多少的伟大文明与圣迹已化为尘土。

因此释达多太子悟道后说,世间万法都是无常,而无常生灭背后是因果。没有什么神通能够阻止业力,一切事情后面都有它的因果,都有其开始与结束。与其去期望神佛的救助,去期待神迹,倒不如做好当下,不造恶因,也就不畏恶果。

-威霆. 基督城. 秋-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9 五月, 2011 英吋 遊記散文

 

皇后镇

瓦卡蒂普,一座深幽宁静的高山湖泊,它深邃而蔚蓝,像一块被镶嵌在壮丽的南阿尔卑斯山脉中的绚丽蓝宝石,那隐藏在世界终南一隅的一抹深蓝。周围数百 里绵延山脉上的积雪化成清澈的雪水在高低迥回的山谷中形成气势澎湃的激流,当流入树林茂密的高原时又化作涓涓细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粼粼波光,像是无数活 泼的金龙在大地中游动,越过重重山岭,滑过怪石嶙峋的浅溪,最终不约而同的注入瓦卡蒂普湖中。 这儿也是电影《魔戒三部曲》的取景地,看过魔戒中壮观的雪山,高原与河谷之人就知道这里的景观。

在湖的一端有座颇有名气的小镇–皇后镇,一座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她依山傍水,被环环山脉围绕,面对着瓦卡蒂普湖。我刚一下机场就被跑道周围的高山震慑住了,这个机场居然是被群山环绕的,山与山之间的缺口正是飞机降落的地方。踏出机舱扑面而来的是异常清新的空气,还带着山野植物的气息。 租了辆车子,从机场驾往市镇短短的10分钟路程已经是满目旖旎的湖光山色。走进镇子里,发现镇子里常住人口还不足一万五, 民宅都从沿湖道路建到半山处,设计精致,古朴自然得来又不失现代感。这儿的镇民和大部分新西兰人一样,热情有礼,脸上老是挂着笑容,总会主动与你问候和打招呼。走在皇后镇街有种身在中世纪欧洲古镇的感觉,石建的教堂,古式的旅馆和钟楼街景,小镇四周极目可见都被雄壮的群山围绕。

镇边临着那湖,瓦卡蒂普湖的岸线数百里,从市区的湖滨公园到郊野处,走近湖滨,只见湖水清澈见底,岸边的芦苇悠闲地和着风弯下腰轻扶水面,碧波荡漾的湖面还有水鸭和远处雪山的倒影,美得无法比拟。若回过身往山里走,进入皇后镇山上的民居,又是另一番风貌,穿过新建起的新颖现代别墅区,松柏林深处还有僻静迂回的幽径小道,山中还可偶见烟窗木屋,非常惬意,再绕过后山就是山野烂漫处了。

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随处可见巨大的参天大树,连民房的院子里都可见足以让七八人合抱的巨木,秋季里漫山一片鲜红和金黄的山林景色,伴着满地松果和 漫天飘落的落叶,美得让人窒息。独特的地理还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灌木植物和五彩缤纷的野花,新西兰银厥自然是少不了的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皇后镇的户外活动也 是举世闻名的,新西兰著名的高山弹跳正是在这里诞生的,此外还有激流泛舟,喷射快艇,跳伞,登山,滑雪等等刺激的活动这里都找得到,所以每逢假期,是人潮涌动。

不过,无论假日有多骚动,却无法打破皇后镇碧水蓝天的美与静谧。毕竟她地处世界的最边缘,四面环洋,是真正的与世隔绝,加上被重重的崇山峻岭隐蔽起 来,有种无法比拟的宁静。来到皇后镇的旅者,都可以享受那种万籁俱寂的平静。旅行皇后镇唯一有可能让人觉得遗憾的,就是你手中没有一架好的照相机,看着如此人间仙境却无法把他的美完整无缺的捕捉下来。

– 威霆. 皇后镇. 秋 –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9 五月, 2011 英吋 遊記散文

 

少林寺行记

车子从洛阳车站出发,一个半小时的后就到了位于嵩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少林寺被绵延的嵩山山脉环绕,景观甚美。一下车就可以看到大路边的山门旁立着一尊高大威武的武僧雕像,被周围壮丽的山峦围绕的武僧像显得格外有气势。少林寺不用多说,大家自然是熟悉得很,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它自然是天下武侠迷和武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经过了“那十年”的洗涤,那个屹立千年的古刹少林寺近乎彻底被摧毁了。所幸后来辈出的电影武术人才再一次提醒了我们,世界上还有一个天下武功的出处,加之武侠小说对各种武功的渲染更为少林寺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从此,和少林有关的电影和小说的出现就如雨后春笋。曾有一个电视民调问美国群众说他们最熟悉的中国品牌是什么?他们要嘛说不出一样,要嘛对你说“少林寺”!

在蔚然成风的武术文化的推动下,原本已是面目全非的少林寺才再次光复了昔日的光彩。然而,古风不再,少林寺再也不能以过去的保守形式存在,它由一个传统的,不对外开放的佛教禅寺,武僧寺,摇身一变成一个世界著名武术中心和旅游景点。总是说乱世出英雄,少林寺在这种激烈的变迁下也出了不少的“英雄”,只不过,现代的英雄手里拿的再也不是宝剑或神针,而是微型电脑和外交筹码。少林寺的现任“方丈”释永信无需置疑就是少林寺的英雄。 作为少林寺的CEO, 释永信推陈出新,他不遗余力的把少林品牌国际化,他对内和中国政府联手合作重建少林寺,对外则向全世界推广所谓的少林文化,在全球已经拥有60多所少林连锁分销学院,更有百万计的中外弟子,还有少林网路。我一踏入少林寺的山门,就能在手机上发现有数个不同的无线网路服务端,可谓先进之至。

少林寺似乎注定就是一个传奇的地方,从古至今亦然,我想或许和它优越的地理环境相关,风水!好山好水,“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已经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之列。再不然就是它的品牌效应,在大时代的变迁下能不被淘汰,而蜕变成今天的一个“主题公园”,从宗教业,转向半娱乐,半教育业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嘛,可见事在人为。

踏进少林寺山门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去购票处买“入门票”,买来的票还具备了一定的防伪功能,是要透过Bar code 扫描才能入场的票卷,所以我称它为“主题公园”一点也不为过,山门(主题公园正门)范围包括了华丽的中式建筑群,牌坊,商店,广场等,周围还有一些规模不小的武术学校。入了山门后,是一条800多米,建筑细致的康庄大道通往少室山各处景观。值得一提的是,撇开内涵问题不论,单就其建设和管理的细节方面,在我看来都好过许多当今中国的所谓国家一级旅游景点。显然方丈管理有术,不愧为MBA方丈!

少林寺中的建筑群不少,主要的有少林寺,初祖庵,塔林,达摩洞,十方禅院,嵩阳索道,二祖庵,三皇塞,悬空栈道等等,都分布在较大的范围内,如果要尽游每个个景点,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我们先在武术馆看了一场武术表演,武僧们在表演前先在舞台上让群众上台,自选武器,与之合照。当然,这也是要收费的,而台下的人员不断拿着扩音器销售这一项服务。这种商业,娱乐,武术与僧人的搭配,蔚为奇观。

表演一开始,年轻的武僧们个个各施所长,童子功,五行拳,硬气功,暗器,十八般武艺,模仿秀等,颇有观赏价值。必须说的是,少林武术的魅力确实无法抵挡,无论从其勇猛的架势,内功的气质,绵延且利落的动作看来,都是一种艺术!更别说在这些复杂优美的动作背后都蕴藏着无数的武学理论和变化。同时其中许多的动作都是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方能有所成的真功夫,这些种种元素构成了少林武术深厚的内涵,即便在遗失了这么多的传承后,还能有这种成绩,是很不简单的。如果把它当成一种舞蹈,我想我还没看过任何一种舞蹈能如此的激荡人心。难怪当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数十年的那个年代,中国武术的生命力却没有因此而没落。

少林寺的主寺,也就是“一间寺院”,与一般寺院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就是大了些,多了些石碑,其中除了少数真正的古迹,其余的只怕也是后来兴建的。塔林,达摩洞等则是较有历史价值的。此处不赘多述,有兴趣的网路上大有资料。比较有趣的是倒少林寺中的出家人们, 我发现在少林寺,原来捐款除了一般“随喜”式的,“定价”式的,还有一种是“隐藏式”或称“诱捐式”的(小心别读错!)。譬如,您步入寺中的一家武器铺(寺中有大量的商店,也有餐厅,且荤素不限),柜台后的人员会主动的吧一颗小珠子(质量不明但可以肯定是Made In China)塞入你的手中,然后告诉你旁边的师傅们会为你开关,当阁下转头时,你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铺子里还有一个角落,备有香案和捐款箱子,左右两边还各坐着一位出家人,在你还没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时,师傅们很顺手的就接过你手中的珠子(可能也是武术中的一种),然后口中念念有词用一条红线穿过珠子,接着就告诉你,你可以将钱投入捐款箱子。当你从口袋里取钱出来事,师傅们看着你手中的人民币,还会很温馨的提醒你,“最少十元哦”,这就是所谓的“诱捐式”, 这也是所谓的“世俗化”佛教发展的极致!寺里的和尚们都手里拿着手机和电脑,忙着招呼客人。祈福殿里的僧人则忙着为信众写捐款证,至于诵经,就交给CD播放器接至殿门口的扩音器播放就是了,虽然少林寺中也有水平很高的“学术僧人”(请参读少林寺网页),但这种环境,对于修行人来说也未免太“那个”了吧

所以有些事情还真是”放诸四海皆标准”的,如“有数量,就没质量”定律。总是要牺牲一样的。我在想僧人们是在开启“方便门”,大量度众,还是开启“入世门”,而自己早被人们给度走了?大乘和小乘之争这里且不论,或许这就是”像法时期”的乱象吧。换一个角度想,说不定就因为少林寺武术的威名远播,虽然牺牲了其本身的佛学质量,却为世界上更多人开启了另一扇初步认识佛教的大门(也可能误导人们对佛教的看法),也无不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层层相套,相依相克的并存的,好比耶稣和犹大的关系,究竟是不是可不可以理解为一种逆向宣传,说也说不清。

我倒觉得把少林寺当成一个武术中心看待是比较恰当的,看着许多国内外的武学爱好者都涌到少林寺一带努力的专研武术,方圆百里俨然成为了一个武术区,这点除了对中华武术的发展来说是好的,更是一个多元渠道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我想这也算是一种难得吧!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6 四月, 2011 英吋 遊記散文

 

北京行

从高空上鸟瞰天津市,和云层上碧蓝色天空对映的大地是一片黄,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河川,还有枯黄
色的树。我们乘坐的飞机从天津机场降落,天津新机场的设计倒和我家乡古晋有几分相似,银色高阔的
顶棚和巨型陡直落下的玻璃壁给人一种时代感。步出了机场 我们的目标是北京,为了能够看清楚路过的
天津市,我们放弃了时速300多的新型火车而选择了巴士。一路上极目望去大都是工业区和贫瘠的林子。
而且都是一片橙黄色,连人也是黄色的,加上凉飕飕的风,更添一分苍凉。这和我原本期待的所谓春暖
花开,一片绿意怏然的意境大有出入。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见到了北京的第五环大道,然后一路驶进市中。我和父亲还有两个妹妹住进了东
单北史家胡同里的一家旅馆,放下行装,两个妹妹是迫不及待的冲出大街想窥探这个的城市魅力,我虽
有此意却力不从心,或许因为连日的劳累,身子贴上床后就再也爬不起美洲来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晨
我才神清气爽的走出大街,看看北京城。连续4日我们穿街走巷,东单北,王府井,小吃街,长安街,
天安门,故宫,八达岭长城,居庸关,明十三陵,万寿寺,天坛,北京动物园,水立方,鸟巢,西单北
购物街。逐一介绍就没必要了,网路上资料多得很,还图文并茂。但对北京印象我还是要说说的。

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一眼望去,硕大宽厚的建筑物,井序有条宽敞的道路,连人行道都是阔绰
的。北京坐落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所以这里的地理风貌是辽阔无疆的,感觉上整个城市
格局的比例都是特大号的,虽然拥有一千六百多万人口,却一点也没有拥挤的感觉。毕竟她是中国的首
都,集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等于一身的京城。不止现在,即便在过去北京也曾
经是清王朝,明王朝,元王朝,大金朝,燕国等国的首都。北京城的资历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市里除了近年新建的,具有强烈时代感,设计新颖的建筑物外,当然也保存了为数众多的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不乏名声显赫者,如故宫博物院,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恭王府,雍和宫,周口
店,还有数不尽的古城门和胡同等古迹。就说新建的奥运鸟巢,那也是中外皆知,旅人必访的景点。新
的和旧的建筑物在一个城市里巧妙的结合,相互彰映,一点也没有不和谐的感觉。除了景物,这儿的人
也是新旧杂陈的,有世代原本就世代定居于此的“老北京”和后来移居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的新北京人。北
京既然是帝王之都,天朝大国的首都,也就自然能容得下五味杂陈的天下百姓。北京街上的人们都操着
忙碌却不急促的步伐,在公园里总是集聚着大量的群众,人们都忙着踢毽子,练体操,打牌,歌唱,抓
棋,相声,炼舞步。可见除了工作以外,人们更是热衷于寻找其他生活乐趣,这个城市因此是充满朝气
活力的。 给我的感觉是,这里的人未必就如江南人秀般温文儒雅。但是都感染了中央京畿的"大气",潇
洒直率,尤其是老北京,所谓的天子脚下,气度自然是不凡的了。

在北京,还有两个奇特的现象,首先是是能空气的能见度不高,城市一直是笼罩在一种不晓得是雾气还
是污染的朦胧中。再来空气中总是飘扬着白色毛绒绒的东西,直到离开以前我们一直都以为那是棉花。
后来我才知道那原来是所谓的杨柳飞絮。这种情形在每年的四月下旬(也就是现在)最是严重。人家说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我觉得,在烟霭和飞絮中看北京,是有一种雾里看花的诗意。

旅游除了走马看花,探访名胜古迹外,旅者最不愿意错过的便是当地的美食。有人说,北京当地的饮食
文化比较单调(比如我们有好几天的早餐就只找得到小笼包和豆浆),我认为,这里的小食却最能浓缩
的体现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拿王府井小吃街来说,哪里可是荟萃了北京和中国南北小吃的饮食天堂。
走进以古代建筑为主题的小吃街,每个旧式摊子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摊位各悬酒旗,招牌,还有些艺
人大唱京腔,使绝活杂耍叫卖。形形色色的风味小吃,有满挂店面的民间工艺品。有打正北京地道美食
招牌的“老北京卤煮火烧”,“老北京炒肝”“北京锅贴”“京味羊杂汤”“北京烧鸭”等,有地方特色的“山东刀
削面”,“白水羊头”,“四川麻辣烫”,“荷叶饭”,串烧等,还有各色零食。然而,即使是伊甸园也有禁果
,除了上述所说的“常规”食品以外,还有大量的“非常规食品”,如:串烧活蝎子,蝈蝈,海马,海星,
蝉,海胆,蜈蚣,燕窝渣,羊睾丸等等,我还在一家零食专卖场见到有精装的狗肉零食呢!

老外们对这些食物的兴趣似乎来得比我们都浓厚,街上总见老外们捏鼻皱眉的嚼着串串海星海马。而我
在一档回族人经营的烤羊肉档吃了几串孜然羊肉,肥而不腻的鲜羊肉,适当的火候,加上孜然调味,
浓烈的香味荡气回肠,是我曾经吃过最好吃的孜然羊肉了!我相信北京好吃的还有太多太多,这不过是
冰山一角,无奈这次短促的行程限制了我大吃四方的野心。此外也还有太多景点和好玩的地方没办法去。

旅程很快就在吃吃喝喝走走看看(还有买买)中结束,回程总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坐上最新的豪华高速
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从天津回到吉隆坡感觉只一瞬间。而北京的繁华却让人惦记难忘,我觉得北京的
方方面面都是具有深刻魅力的。这次旅程不过是轻轻的滑过其表面,就像轩开一本厚厚的文化学科课本
的序篇一样。我下定决心,非得要再找个时间回来,更仔细的把北京再品一遍。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2 五月, 2009 英吋 遊記散文

 

泰国行08

这次的曼谷行说起来算是非常突然的决定,某日突然收到身在泰国的朋友短讯问说是否会考虑在泼水
节其间到泰国走走。霎那间的决定,于是便上网买了机票,然后才开始考虑旅途中要准备的资金和资
讯。

说起泰国这个国家,我对它是既陌生又熟悉的。陌生的是,我过去没什么和泰国人有过接触,而熟悉的
是马来西亚在文化方面和泰国是有些接近的。因为小时候曾经去过一次泰国,那时候才两岁,或许在记
忆里还有残留的浮光掠影,我就曾经不止一次梦见自己在泰国的一个非常老旧的市集里游荡,梦中我还
很清楚的知道那就是泰国。

四月十三号至十五号这三天是泰国人的新年,也即是著名的“泼水节”,选择这个期间到泰国当然是为了
亲身体验一下那边的节日气氛和他们的风土人情了。从吉隆坡直飞曼谷只用了两个小时。这次行程有一
个好朋友跟我同行,我还事先约好了一位之前在奥克兰认识的北京朋友在那会面。刚一下机我就在机场
的柜台感受到泰国人的服务热诚,看来泰国素有Country of smile可不是朗的虚名,机场旅客服务柜台的
几个女士都带着非常热情笑容的拿着地图仔细的为我们大略的解释曼谷几个不可错失的重点旅游景区,
然后她还特别告诫我们要怎样搭车比较不会被人杀价。

前面的两天我们都住在Pratunam区的一家酒店,算是曼谷比较繁华区。从机场到酒店的一路上我观察了曼
谷的城市,那是一个很旧的城市,看得出泰国政府虽然有努力的在进行城市更新,但还有很多地区生活
环境并不是那么的理想。除了一些特定的建筑群是具有历史价值存在应该予以保留外,还有许多残旧杂
乱的街巷是极需整顿的。

放下行装后我们这群没有经验的旅客就手无寸水的往大街上走。从酒店的巷子走到主要大街不过数十米
距离。当我们终于走到大街上时身上已经没有一处是干的了。街上到处可见一群群不分男女老幼的民众
站在路边从大水桶里捞水泼向行人和车辆,还有很多的小孩子都在使用水枪和对节的人们打水战,除了
陆战队以外,曼谷城市独有的嘟嘟车,也就是一种摩托三轮车也成为他们骑射队的坐骑,路上的年轻人
都会三五成群的挤在嘟嘟车或卡车上向街边的人们泼水,整条大街像是刚下过一场大雨似的都湿透了。
大家在街上可是玩得不亦乐乎。

泰国人的泼水方式和我之前预想的有点出入,他们可不是温柔的往你身上泼点水花了事就算了,他们是
非得要拿个装满水的勺子或水壶往你身上灌水,直到你湿透了才满意。除了泼水外,还有许多人会将一
种估计是白面粉掺成的糊往人们脸上抹。泰国民众对泼水活动的热情像火一般炙热。我们即使已经搭了
车走在路上,当出租车停在红绿灯前时,隔壁嘟嘟车上的一群年轻游击队还是派出一个女将,趁着红灯
跑下车,满面笑容的往我们脸上热情的抹上百浆。

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他们这样的泼法会不会引起冲突,但后来看到每个被泼得湿透的人满脸白浆的脸上
都向对方露出感激和幸福的笑容时我才明白我的顾虑是无谓的。看得出他们虽然身子都湿透了,但心里
肯定都是暖洋洋的。

我们后来迁到了Suanlung Night Bazaar 附近的一家酒店Rose Hotel,那一区很接近Silom街,非常的热
闹。泼水节的第三天哪一带的每条街上都挤满了人,每个都在狂的庆祝泼水节,能想象数万人涌入街上
泼水的景象吗?连消防车都出动了,但不是为了维持治安,而是让消防员用灭火的大水管往街上喷水,
许多民众都激动地在起舞。更夸张的是,有些私人组织干脆把西洋鼓整幅用卡车运出来,民众在大街中
就跟着鼓声大声一致地歌唱。让整个场面的欢庆热情达到最高峰。

原本想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的我们在一个下午内因为湿透而回了4次酒店换衣着。后来终于忍不住了,
大家都自个儿掏钱包武装自己然后也上街去和他们疯,泼水活动从午后一直维持到深夜。我们在黄昏时
分已经累得连爬带跑地窜回酒店,街上的人们还是情绪高昂的在泼水嬉戏,逃进酒店的我们以为终于可
以休战了,刚要进电梯时却被酒店的管理阿婆叫住,非得要我们弃械才准我们进电梯。刚接过从我们身
上缴获的充气型水枪,那个阿婆脸上便突然闪过一丝狡猾的笑容,拎起水枪往就朝我们身上狂射,然后
才满面笑容的说:“那么,你么可以拿回你们的武器了!


续泰国印象(行程)

这次的泰国行,我们参观的旅游景点并不多,只有4天的时间,行程算是紧迫的。我们此次到泰国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一睹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盛况,所以行程主要都安排在市区里人多热闹的地方我们首先是走遍
了暹罗广场(Siam Square)和附近的购物中心,MBK,Siam center和Siam Discovery等。那一带算是年轻
人最活跃的地带,也是比较新颖的购物区。因为是新年期间,许多店面都没在营业。早在看泰国电影时
就有注意过Siam squre,这次亲身走进siam square,觉得这里果然是具有吸引年轻人的魅力,尤其是其较
现代化的设计和连接了周围的大型购物市场,加上周围还有学校和许多的补习中心。

Siam Center 趁着泰国的新年期间,请了当地的歌手来做演出,依然吸引许多观众来热情地拥戴,场面非
常热闹。看他们的演唱会,我还真的觉得泰国民众是果如传说中的热情啊,民众有得跟着唱,有得在狂
呼歌手的名字,还有一群泰国女生在现场起舞。每个人都表现出奔放的热情。这样的情形在马来西亚是
不多见的。一是因为回教徒人必须保守,而华人则较含蓄。故能在邻国看到如此徊然不同的景象倒是有
点新鲜的。

次日一早用过酒店早餐后。我们坐着木舟去参观养蛇园,顺着湄南河,我们经过了大皇宫,经过了曼谷
的法政大学,和一些华丽的泰国尖顶寺庙,沿岸还能见到许多和马来西亚长脚屋一样的旧木屋搭在河边
,但是当地的建筑自是另有一种不同的风味。当夜我们去了SuamLum夜市,那边大都是买一些纪念品的
衣服,但是种类繁多,价钱也便宜。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China Town,那是一个传统的华人社区,有着古朴唐风的华人商店和许多的古庙,从大
街上看还真的有点像回到了旧香港的感觉,两边的陈旧的店铺都高高低低都挂着中文招牌。走进唐人街
错综复杂的窄巷里,两旁铺子里买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华人食品和杂货,铺子前摆满的一摞摞,一桶桶的
江鱼仔,香料,咸菜,豆类,干粮,和酿制品在空气中混成了一种只有华人旧街独有的气味。唐人街里
的居民似乎大都是老人。偶尔有些较年轻的但都不会说华语。据说泰国华裔大都被“泰化”了,直到近几
年因为政府的鼓励才开始吹起了学汉语的热潮。

我在想,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力量,能够把向来文化传播性极强的华夏文化给同化了。泰国政府并没
有像印尼等国家般从法律上压制华人的传统,这点从繁华的唐人街就能得到充分的证明。一般说文化都
有三种性质,普遍性,独特性和传播性。或许是泰文化在生活习惯上,和价值观方面都和汉人接近,人
种差异不大且又同是以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所以文化合流一拍即合。加上泰国人民都极其崇敬泰王,
这又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离开前一天朋友载着我们去了暹罗国的故都“阿育特亚”参观一些古佛塔
遗迹,那是在一片辽阔的平地上建起的庞大宫闱和寺院建筑群。阿育特亚有一种很特别的气氛,这里可
以感受到过去的王朝的强盛。虽然都是残垣断壁,但是看着这些古老的佛塔,心里总有一种神秘感觉。

这次的泰国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泰国人,泰民族的团结性是让我感到很惊异的,我观察的它们之间
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街市上的陌生人也相处得像一家人般。从他们言语神情之间不难看
出他们相互之间的坦诚相对和亲密,他们是一点都不像大城市中充满戒心的人。同行的朋友在街上遗失
了钱包,几个小时后居然还被一个泰国大叔送回。还有两次买东西时无意间付多了钱都被老板退回。这
样的大城市和民族还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3 五月, 2008 英吋 遊記散文

 

绿乌

 

记得曾经有一段通往大海的路。像雪山上蜿蜒盘落的溪流,文静且迂回,静静的镶密的山峦中,

和谐的与周围的环境交融。我们的车子小心翼翼地爬行其间,那是一次意外的旅行。目的的闯

进了隐蔽的 山区。迂回的小径边尽是高耸的参天古木山林,烂漫的蕨类植物攀附 其上

车窗另一端隔着深渊的,是被云雾缭绕着的重山。据说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地区都被高山所覆盖。

我们沿着绵延起伏的山路,渐行渐深,骤然间已然置身云雾飘缈的峻岭间,那种感觉恍若溶身于

悠悠天地间,让人心旷神怡

 

车窗外,秋天凉凉的风,带着南太平洋咸咸的气息,划过深谷,再掠过的山林里的每一片叶子,

老练地演奏 着岛国精灵们的絮语。那是一种宁静的咒语。能够驱散烦恼和引擎声,周围的宁静必

是灵气的凝集。 虽然时过多年,但每当想起那种深寂,我依感觉仿佛又闻到了山中到那种独特的

桑树味。这是世界 上最少被人类涉足的地域,如果你有幸翻开两百多年前的世界地图,

这里只是一片蔚蓝。

 

全然原始的深山茂林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尤其是在这个亘古以来便与世隔绝的地域,未曾有过文明

残留下来的扰人记忆。那种空气是纯净无染的。

 

我们一路行进,直到绕过一个大山腰,穿出荫凉的深幽,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先是听见气势雄壮澎湃

海潮声,紧接着景色一转,我们已然进入了一处陡斜的峡湾。前方出现的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壮丽海

岸,阳光把海洋染成一片炫目的金色。而巨大的浪潮在撞向岩壁前,已被临岸的暗礁激起高高的浪花。

临着峡湾,俯望远处的山下有着一片连绵辽阔的沙滩。我们闹着加快车速想快点踏上诱人的沙滩。

尽管如此,还是得绕过好几个山麓。当我们接近海岸巨大的岩石区时,才远远的见到一濂白色的瀑布

从一座巍峨的山上泻下,瀑布并不大,如酒壶嘴斟出来的纯白的醇酿,细细一股从高高的山岩上倾下。

谷下的一个小水潭被激起了浓浓的水雾。我们停车的地点距离海滩还有一段距离,旁边是数泉清澈见

底的山水,顺着岩石和黑沙的低处往大海的方向流窜。

 

我和家人撑起了拖鞋,赤着脚,沿着水流的方向前进。在一片崎岖的黑沙地带,我们连爬带跳的跨过

几座巨大的磐石,涉过好几条深不过膝盖的山溪,才终于踏上了黑沙滩。景象是难以形容的壮观,

重重翠绿的高山托着辽阔的黑沙滩,迎着一望无际连着海天线的大洋,这片海洋的对岸绝对不会有其

他国度,因为这已经是地球上最南边的国家了。所以当你站在她面前时,会予你一种处身世界边缘的

孤独感,加上已经开始带点寒意的海风,把你的吹得更显苍凉。但这种感觉却能让人感到最深刻的放

,让人忍不住想深吸一口气,然后对着它狂野地大叫。

 

那年的我,对未来一片茫然的年纪,对过去 也没有太多记忆,当下就是一切了。我奋力的奔到沙滩

的另一端,攀上一座爬满蚝族贝类的黝黑色大岩上, 看着美丽的海景傻笑。原来真正的快乐是不需要理由

的。可惜风浪太大,我也只能一直呆在岸边玩耍。

 

临走前,我俯身捏了一把黑沙握在手中,乌黑色的沙感觉很幼滑,和平时见到的白沙不同,显得更加

纯粹。乌黑得发亮,这是我第一次觉得黑色原来也有洁净的。将黑沙放在眼前,才发现原来所谓的黑

沙并不完全是黑色的,其中还稀松的参了一些银色和蓝色的沙晶,所以映出来的光泽非常绮丽。将手

一松,它们又消失在沙地里,就算穷我一辈子的时间,也不可能再捡回同样的一把沙。 世情就是如此,

从来不会有同样的一天,智者们都会教导我们珍惜眼前的,但不要回头。

 

不过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尤其是有拥太多的美好过去时。回忆,因为遥远所以让人着迷。回头,

至少让你能喘一口气,至少这一刻,我还能依稀能闻到十多年前深山里的秋风和虫鸣。或许这是我近

来一直想记述着一段旅程的原因吧。真的不想再写近况,那些扰人的文字岂属于这里?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一月, 2007 英吋 遊記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