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為何說人性它就不該「本善」

13 十一月

明天又要飛進山裡一週,站在書架前選了這本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薄薄98頁,字又夠大,一天啃它十多頁就搞定了。

不過嘖!這書名翻譯起來實在很拗口。

想起日前熊逸說過西方的英語太過邏輯,朦朧不起來,比寫詩,英語絕對比不過漢語。看看張學友的”Take me to your hear”多滅世就知道。

當然這種說法我們的德國朋友們肯定不會同意,對嚴謹的日耳曼人來說,英語根本不夠邏輯,語法也不嚴謹,exception 一大堆。

除了語言,漢人和西方人在文化理解上亦有不同,比如《奧利弗.特維斯特》(Oliver Twist),中國人看不慣,要翻譯成《霧都孤兒》才有人會讀。這樣翻確實優美多了。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國國父亞當.斯密著作《國富論》,原本的英文的書名是《國民幸福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還有,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也是中文翻譯,原名是《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拉丁語 ‘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i 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

嗯。。。你有本事再浪一點。有嗎?

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也是中文翻譯。原名是《物種通過自然選擇或在生活競賽中佔盡優勢的種群得以存活的方式與起源。》

出版於1719年,家喻戶曉的《魯濱遜漂流記》,最初的書名是這樣的: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Mariner: who lived Eight and Twenty Years, all alone in anuninhabited Island on the coast of America, near the Mouth of theGreat River of Oroonoque;Having been cast on Shore by Shipwreck,wherein all the Men perished but himself. With An Account how hewas at last as strangely deliver’d by Pirates. Written by Himself. (懶得翻,翻白眼更好)

書名而已,還不是內容。嚴復說的什麼骨頭翻譯三難;信、達、雅,死一邊去。「達」最重要,言語精準和規範最重要。

所以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沒有哲學傳統,這是受到言語及文化的制約,太多朦朧和意境的語言搞不了邏輯。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邏輯的傳統,又談何哲學與科學的發展。

阿,不小心又離題了,說回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像我我這種患有哲學性腦殘的人揭頁之前就已經在思考,「人道主義」,「人道」(humanism)的本身內涵是什麼?是誰定義的人道?

顯然這裡說的是西方哲學傳統中的「人道」,是建立在人的生命目是為了追求幸福的大前提之下的一種倫理觀。接著這種追求幸福的思想自然輻射出去推己及人;

對他人也得人道,對女人也得人道,對奴隸也得人道,對不同性取向也得人道,對犯人也得人道,對動物也得人道,然後範圍越來越廣。

過去四百年,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齒輪軸心,可以說就是「人道主義。」

作為華人,在我們兩千年前的百家思想中很早就有過很多關於「性善論」或「性惡論」的爭論。

我們很容易就會從這個角度想到那西方的「人道主義」是不是說人性的本質就是善的呢。

事實上,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個討論其實從一開始就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前提上,那就是認為善與惡都具有一個本體,而人性也有一個本體,要嘛是善,要嘛是惡。

這種思考是一種「獨斷論」的思維,實則我們都知道那個所謂的本體並不存在,自然界中也沒有善惡。我們不會在自然界中看到某個物件、植物、動物、人物的身上天然就有一枚標籤寫著「善」或「惡」。

善惡觀念會隨著文化的改變而改變,是一種只活在人心裡的主觀現象。

既然討論本性究竟是「善」或「惡」是個錯誤的前提,那自錯誤的前提出發自然會產生不周延的結論,接著就是各家自說自話,誰也說服不了誰的無效討論。

不管「性善論」或「性惡論」,我說人性當中必須要有惡。

如果人性本善,那麼善就如街邊的枯葉一樣顯得毫無意義,而人是活在意義之網上的生物。

那些天生就有不用努力爭取的,少有人會珍惜。

人類獨特的尊嚴,就在於人性當中有著數十億年演化而來的生物自私和作惡本性,但人類卻有能力,也有機會用僅僅發展出來不及一萬年的文化,去馴化自己超越這種惡。

從此意義上說,超越自身惡的能力、決心和毅力,就是善,願意進步就是善。而所謂「惡」,則是讓「善」得以發光的養分。

那,我們如此辛苦和麻煩的去追求善,又是為了什麼呢?

亞里斯多德說,一個人能夠培養自己從德行中獲得快樂,那就是幸福。

那麼反過來說,也可以說如果一個人習慣了從惡行中獲得快樂,他也必將不幸福。

原始佛教的思想當中也不怎麼提及善惡,關鍵的是討論苦與苦的止息。

佛教會告訴你,善惡都在五道輪迴中。善的上天享樂,然後呢?然後墮入惡趣。把善當做真理的人,也會很容易把善當作道德武器去行惡。

因此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佛教哲學,目標都是消除人心的苦難,摸索獲得幸福的途徑。

善或惡只是手段,苦難與幸福才是真真切切人類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有效追求到幸福的一系列行為就是善,無效追求幸福的一系列行為就是惡。

這裡說的幸福是內心的,不是表面物質的。

幸福,才是人類所有問題的題眼。

所以「人道主義」的定義,不在於「性本善」或「性本惡」的討論。而在於承認人類可以透過自身的覺醒和努力,去對抗那些會導致自己和其他生命痛苦和不幸福的行為。

「人道主義」本身就是一種進行式。

書名而已,我就想了半天,98頁,這樣看來好像7天也未必讀得完。

原文討論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60085054351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3 十一月, 2023 英吋 修煉者手稿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