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浮光掠影中的以弗所古城

14 十二月

就和在遙遠東方的釋迦摩尼一樣,耶穌的身分並不一開始就是神,但他們兩人都逃不開在死後自己百口莫辯時被後人拱上神壇一樣的命運。

基督教的這一事件官方的定調發生於公元431年,由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和兩百名主教所主持的「以弗所大公會議」上。

一說起以弗所這座羅馬共和時期被譽為亞洲第一大都會的名字,許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低米女神廟,和《新約》裡保羅的《以弗所書》。

另外也有很多不正經的人,對以弗所那座標誌性的古代世界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 )很感興趣,那是一段古代以弗所書生之間口耳相傳,無比香豔的往事。

據說,當年這座莊嚴的圖書館只接受男性的到訪。圖書館的內部,有個秘密的地下通道,可以讓人神不知鬼不覺的通往座落在一旁的妓院和酒肆。

然後你懂的啦,自古才子多渣男。

來到這裡的文人騷客盡可道貌岸然的把老婆和驢子留在圖書館之外,自己隻身入內認真的「閱讀」一番,堪稱完美的掩飾。

作為一個非基督教徒,我個人覺得「以弗所大公會議」 對後世基督教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遠大於《以弗所書》裡保羅書信的內容。

因為正是在這一會議過後,耶穌基督具有「神性」這件事便正式的由羅馬帝國所代表的世俗政權來背書了。而且這一會議的結果連帶的連耶穌的母親也被「封神」了。

「以弗所大公會議」後,原本認為耶穌同時具有人和神雙重位格的Nestorianism 派系遭到全殲。

說到「位格」,那是一個神學概念,拉丁語叫Persona。簡單說,是一個面具,一個身分的辨識單位。

因為人本身有位格,所以上帝、耶穌、聖靈也必然擁有位格才能讓人類理解和感知。否則的話人類無法感知純粹的神。

你可以這樣理解,所謂「太初有道,道成人身」,接著人又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

「太初」是一種比混沌還更原始的狀態。因此要在這個更為具象的世界裡展現出來,祂就需要有一個銜接這個世界的,我們人類稍微比較可以理解的「位格」。

而「道」就是太初展現出來的這個「位格」

在基督教裡也把上帝翻譯成「道」,所以上帝有位格。

上帝、聖子、聖靈,各自都有位格。上帝是愛,而愛需要一個對象才能成立,那個對象就是聖子。

而上帝對聖子的愛是一股力量,這股力量的表現就是聖靈。這是比較正統神學中對「三位一體」的解釋。

那麼Nestorianism的思想是認為,耶穌身上同時擁有「人的位格」和「神的位格」,耶穌身上「神的位格」透過影響他身上「人的位格」來施行教義。

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喻,我們說得再通俗點。你可以想像一個通靈者身體部分被神明佔舍,神明的「靈」透過影響通靈者的本身的「靈」,進而表達神明的旨意。

也就是有兩個靈在一個容器裡。因此耶穌即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

Nestorianism派系的這種說法遭到當時其他認為耶穌只具有一種「神格」的派系的強烈反對。

最終結果是Nestorianism 派系幾乎被悉數圍剿,餘黨都轉入地下。從此以後「耶穌是神」的地位就正式被確立為主流了。

這是發生在以弗所的一件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

再有一個,就是這裡曾經有過供奉古希臘神話中阿耳忒彌斯女神(又稱以弗所女神)的亞底米神廟。

亞底米神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其規模之雄偉,據說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如果與之並肩擺在一起都要感到自慚形穢。

不過亞底米神廟後來被一位希望能夠名留青史的瘋子蓄意縱火燒了。

所以這裡我不寫出他的名字,麻煩大家也別去搜,免得讓他得逞。

據說亞底米神廟焚毀之日,也是亞力山大大帝的出生日,因此許多人就戲說阿耳忒彌斯女神當天肯定是到馬其頓去歡慶亞歷山大的降生,以至於忘了看著自己的神廟。

對於喜歡哲學的我來說,這裡還有一重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此地乃古希臘大名鼎鼎的「以弗所學派」的發源地。

古希臘哲學最早的兩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和「以弗所學派」都在這裡兩隔壁相距五十公里都不到。

這樣說起來沒錯。

今天西方語言的源頭印歐語,起源於亞洲的烏克蘭平原。

今天西方的哲學,也起源於亞洲的米利都和以弗所。

今天西方的基督信仰,還是起源於亞洲的巴勒斯坦地區。

西方人對此說法有共識,他們不會抗拒這個讓人略感尷尬的說法。但有些人是很喜聞樂見這種說法的,你們懂的。

和數十年前被拋棄的那個鄰居,曾經風騷無限的愛奧尼亞之花米利都的命運一樣,以弗所古城後來也因為淤泥堵塞港口和地震,不得被歷史所遺棄。

#沒錯我是喜歡殘垣斷壁

#歷史的隨想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539547111225&set=pcb.10159539549031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4 十二月, 2022 英吋 遊記散文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