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死而不僵的哲學

16 十月

週末隨手翻閱一本05年時逛書展買回來的非嚴肅哲學讀物。即便是閒書沒有寫得很好,但也有啟發。

我喜歡哲學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欣賞古今哲學家們那種總是能不帶主觀情緒,用一種純粹理性的狀態去探索一些最艱深問題的態度。

尤其難得的,是那些哲學大家之間彼此都心照,你我沒有誰是掌握所謂不可被挑戰的「絕對真理」,彼此在提出理論後,都很期待自己的觀點被他人和甚至自己的學生駁倒,進而提煉出更有解釋力的哲理。

這就是辯證法的傳統,也是西方能不斷在進步的原因。

在哲學裡,大家都能謙謙守住「對事不對人」的底線,還很放得下自我,準備好自己的論點可能是錯的。這可需要真功夫。

從日文翻譯回來的哲學一詞,「哲」字,本身說的就是翻來覆去,反覆去錘煉一個觀點的意思。

哲學家是不講「無我」的,但稀奇的是,哲學家們實際上比許許多多專門講「無我」的人更放得下「我見」

反而有很多專門談「無我」和「不執著」的,彼此卻抱持己見為真理,觀點絲毫不可被質疑。

還有更誇張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要是偉大、光明、正確的真理,一點都不能少。

這就是現實

有些東西是信仰,卻被認為是真理。

有些方法可以通往真理,卻不被信任。

記得我之前提過霍金斯說的「哲學已死」,還真的不知是喜是憂。

其實成體系的哲學都會討論三個問題;

人和本源的關係,自然和本源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很像一場三角戀。

不過最近數百年,

自然科學的發展逐漸取代了哲學對自然和本源關係的解釋權。

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發展取代了哲學與神學對人和本源的解釋權。

社會科學的發展也貌似開始要攫奪哲學對倫理學詮釋。

不能否認它們都在揭示真相的能力上超越了傳統的純思辨哲學,但那以後哲學還剩下什麼?

我覺得還有,還有。即使卸下這些外衣和妝容後,哲學還有一件原始內核,能供應的恰恰是今天許多人所缺乏的;

理性、開放、求真、對多元思想的包容精神,還有最重要的,對人生意義的反思能力。

這些無法被任何學科取代,甚至也無法被AI接盤,唯有人能撐得起它。

原文討論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470858066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6 十月, 2022 英吋 雜談散文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