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學」與「道」之所別

16 十月

昨天提起在精品咖啡圈裡,咖啡學有專業的名稱叫Coffeology。那麼咖啡學家就叫Coffeologist。

於是就有人開玩笑問說,居然可以有Coffeologist, 那叉燒呢?

我突然就想起日本的各種「道」。

茶道、花道、劍道、武道、書道、棋道和其他各種道,舉凡是一門行業的恐怕在日本都能稱道。

切一種專門的魚刺身,真真切切的切一輩子,就成了一門道。

你若真把叉燒交給日本人,確實可以發展成一門「叉燒道」。不過這和將叉燒研究發展成一門Logy,方向大不同。

把一樣事物當作對象,發展成一門「道」,或者發展成一門logy (邏輯),那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覺得對比東西方的這兩種不同學習態度,很有意思,值得探討。就請大家忍一忍,允我在此大放厥詞,擾民一番。

首先,日本的道和中國道家的道不同。

中國傳統道家中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是形而上的道,不是形而下的器。

它的位格不會隨意下降到具體的某種物件或專業裡,而且道家的道講究大音希聲,大道至簡。

但日本的「道」極度重視形式和儀式。弄一個茶道,傳統上就有60多樣器械700多道工序,煩瑣至極。

撇開茶道的發展被許多研究日本史的人認為是江戶時期落魄武士貴族階級的「最後遮羞布」這種理論不談。

我們必須承認日本的各種道裡頭,確實蘊含著日本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認為日本人是把每一種職業都當成一種人生哲學在過的。

他們會全心全意的把自己的精、氣、神都灌注在自己的職能裡,從中領略人生的善與美。日本獨一無二高超的「匠人精神」也脫胎自它們的道。

所以日本的很多道發展到後來,你會看到是非常極致的、雅緻的,清幽的,不浮躁的,禪味濃濃的境界。

沒錯,就是禪,掛著道的名譽而已,我是這樣覺得的。

日本人把「道」導入工作中,從沈浸在專注盡善盡美地做好本職工作中,找到人生意義,也找到一個很好的理由來安頓自己的心,最後完成民間各行百業的安定與平穩。

這種「道」幾乎可以涵蓋任何事物,對任何行業的意義給出一種盡善盡美的闡釋。

不過它和地球另一端研究事物的方向就很不一樣了。

在西方,研究一們學問時尾綴加上一個logy,比如Biology, Sociology , Psychology, 那說的就是透過邏輯和科學方法論來去研究一種事物。

這種研究手段靠的不是一種哲理和信念。

邏輯是理性的一部分,源自古希臘的邏各斯 Logos。

講求的是透過客觀理性和實證經驗(或實驗)去探究一件事物背後的原理。而且這種探究還不能止於答案,還必須追溯。

比如,你告訴我,茶這樣泡好喝,我們也透過實驗證明了這樣泡確實好喝。在實用主義者眼中來看,這就夠了,繼續專注的做下去就對了。

但是在做科學研究的眼中,那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必須問,「為什麼這樣泡會好喝?」、「後面涉及的原理是什麼?」,然後提出假說,再設計實驗去證實或者證偽。

得出新答案後,你還得繼續追問,那麼形成這些原理後面的原理又是什麼?

這樣一路追溯到生理結構層面,一路追到化學層面。得出答案後,還必須問更多的問題,繼續問下去,然後繼續找答案。

這在哲學中就叫「終極追溯」,是對本源問題永無止境,不斷追討的精神。

科學繼承了一大部分古希臘哲學的精神,只不過科學是唯物的,它最終的訴求是以物理現象的本源(包括一切可測量的能量與存在)為最高追溯原則。

科學不會去追溯哲學裡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無形的,形而上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科學具有哲學這種不斷追討和提問精神,因此科學是不斷在進步的。你看每一個西方的學科,都總是在發展中,是進行式,每隔幾年就有新的研究成果。

而東方的,大師們幾千年前老早就已經在山頂上攘著鬚,告訴你「我早就給你答案了」。

東方的學習,往往有一個終極答案早已存在於傳統中,比如「道」。大師們會教你的,只要你信,然後自己去領略。

而西方的學習模式,我覺中文翻譯得特別好。叫學問,學會如何「問」,而不只是學「答」。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邏輯體系下,如何提出好問題,往往比如何找到答案更被推崇。

因此在西方,學生直接挑出老師所給出的答案當中的紕漏、謬誤、矛盾,被認為是睿智的,是被鼓勵的。這就是辯證法(dialectic)的傳統。

這要是在遠東,就叫大逆不道,叫世智辯聰。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一直以來只有應用科技,從古至今從來都沒有獨立發展出自然科學的原因。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學習目的就與統治階級綁定。學習就是為了最終考取功名,賣與帝王家換取顏如玉和黃金屋。

中國春秋之後就沒有出現過不依附於王權或皇權的獨立思想家。對權威不能懷疑,那就不會出現獨立的人格,也不會出現獨立思考,更不會出現科學。

我們總覺得,凡事能用就好了,再繼續追問什麼後面的原理幹嘛?能當飯吃嗎?

道學家偶爾會回答你說,後面那些原理自有其「道」與「自然」,那就是答案。人無需庸人自擾,再繼續問。

結果求真就變成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一種人生態度。

因此直到清末光緒帝廢科舉前,一腳已經踏進現代的中國人還在學習兩千多年前的「舊知識」。

眼尖的讀者可能前面已經注意到,說日本的道,我提到善與美,唯獨沒提到「真」。

這是我從自己早年看了很多日本老一輩烘焙大師的著作當中感悟到的心得。

有一些大師,他們很多烘焙的理念和道理說得是很動人的,讓人感覺人生大有啟發。

不過他們對於很多現象發生的具體原因的解釋,那就玄了。一個現象發生的原因各有各說。

如果把玄的當成知識,認為已經是答案。那麼進境也就到此為止。

最後,究竟東方的道和西方的邏輯之間,有沒有殊途同歸的可能呢?我覺得本來就有,一直都有。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找到正確的視角。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淺見,大家姑妄聽之,不必當真。

原文討論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9450506861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6 十月, 2022 英吋 雜談散文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