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讓人困惑的菩薩戲羅漢

19 十一月

文/李威霆

讀Peter Watson 《思想史》至某章節發現,作者在這段裡有一部分引用,貌似有不恰當處。他說在大乘佛教的教義當中,救贖是具有開放普適性的,也就是人人有佛國可以去,人人可以成佛。而上座部佛教(俗稱的小乘)的教義,是「只救贖那些完全獻身給佛教生活的人」,比如出家人。

這裡不談信仰,只從邏輯上談佛教的理論。根據我的理解,在上座部佛教的教義裡,其實無論僧俗,每個人都可能透過領略「四聖諦」的道理而獲得解脫。

解脫有「四個果位」,前三個果位無論僧俗,不分男女,人人都可能證得。只要證得四個果位當中最初階的「初果」,就等於是絕對自我救贖的開始了。而解脫的最高位格是「阿羅漢」。

阿羅漢一般只有在全職專業出家的條件下,才有可能證得。阿羅漢有男的,阿羅漢也有女的。反而在追求「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裡,女性是不能證得佛的果位的。除非她轉世成男性,不知道如果她去泰國變性後可不可以?一個人理解什麼佛法,和他的性器官關係那麼大嗎?

從上座部佛教的角度來看,阿羅漢和佛的解脫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你可以這樣理解,佛是自己跳進水裡領略水性的人,而阿羅漢,則是透過佛的引導,掌握水性的人。

一旦學生掌握了水性了,他們對水性的領悟和老師是無差別的,水性就是游往彼岸的保證。佛是老師,阿羅漢是學生,差別只是「身份」,不是「境界」。

而且嚴格來說,上座部佛教人家追求的也不是什麼神佛應允的「救贖」,什麼人人有佛國淨土可去。而是只要你證悟了阿羅漢,你在哪裡,哪裡就是你的淨土,淨土不在外面。

另外,還有一種叫「辟支佛」的物種,人家是「獨覺」,是在沒有佛出世的世界,他透過自己覺悟了「四聖諦」而獲得解脫。但是人家可能比較自閉和厭世,不興出來開班授課這一套而已。人家的解脫水平和佛還有阿羅漢也是一樣一樣的。

很多人被誤導,以為上座部佛教只救度自己,不理會眾生,所以稱之為「小乘」。

實際上,佛學從最原始的形體就是「菩提道」,講究的是「智慧」和「慈悲」平衡雙運的思想。小乘這個名稱是釋迦摩尼死後數百年才被提出的,是一種教派市場競爭下的營銷手法而已。

試想,如果阿羅漢的領悟和佛是一致的,那怎麼可能會沒有慈悲心?具體的上座部經典《雜阿含經》卷14裡就提到「比丘!當觀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學」。類似強調自渡渡他的內容在「阿含系列經典」裡俯拾皆是。

看看早前以南傳佛教為主的國家,比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哪一國當時不是幾乎全民信佛?conversion效率比北傳高多了。

如果阿羅漢和南傳佛教是自私的「自了漢」,那是誰在傳教,感召來那麼多信徒?

其實我們根本也不用看什麼小乘經典,試想,當初釋迦摩尼和他的僧團,包括大量的阿羅漢,分別在印度四處弘法四十多年,佛滅後,阿羅漢和部派佛教出家人直到今天還在弘法,不就是為了傳播解脫的方式,這不是普渡眾生又是什麼?剃頭遊街示眾玩耍嗎?

還有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如果我們撇開南北傳佛教信徒各自的爭論,單看實際的經典內容。

上座部的經典,其實也就五部阿含,再加上尼柯耶和律藏的內容,我們會發現,這幾部經典內容的思想是高度一致和一貫的。也從來不會出現辱罵,或羞辱,貶低「大乘」佛法的內容。(當然,那時候根本就不存在大乘)。

反過來,再看北傳的經典的內容,比如《法華經》裡面的記載,佛陀要求佛弟子「捨棄阿羅漢道」,說阿羅漢聲聞的涅槃不是真的涅槃。《佛說維摩詰經》中以「敗種」來形容阿羅漢。《梵網經》(菩薩戒)裡說,辟支佛、聲聞、阿羅漢都是惡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阿羅漢弟子和辟支佛,是不可能成為菩薩,也不可能成為佛。(這倒沒錯,阿羅漢境界和佛一致,也不可能倒退回去成為未解脫的菩薩道)。

簡單說,如果我們去看所謂的「小乘」經典,裡面從來不會去罵大乘,而在「北傳大乘」經典裡,對最貼近佛陀身邊的十大弟子,和五百位阿羅漢弟子罵起來,那是一點都不客氣的。是在明文記載的經典裡,事實在在的貶斥上座部佛教。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過很多宮廟門口免費的「佛教漫畫」,漫畫中經常可以看到形容中國各大名山上的菩薩是如何用神通來戲弄羞辱阿羅漢的傳記。當時我就想不明白了,菩薩和羅漢神通鬥法,是誰在旁觀筆記下來的?

還有奇怪的是,在釋迦摩尼入滅後,那些集結經典的。包括許多大乘經典也宣稱是由阿難尊者(後來也是阿羅漢)背誦出來的,經典開篇的「如是我聞」就是證據(如果我們‘假設’大乘經是佛說)的。

這樣豈不等於說,實際起到延續佛法作用的,包括幫忙集結大乘經典的,怎麼都是那些被北傳佛教稱之為自了漢的大阿羅漢的弟子們?那幾次重要的經典集結時滿天菩薩鬼神哪裡去了?

《維摩詰所說經》甚至還記載,維摩詰居士貶低佛的阿羅漢弟子富樓那是「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維摩詰經》也透過對話和「天女散花」的故事來羞辱舍利佛這個佛陀身邊智慧第一的阿羅漢。

奇怪,既然阿羅漢們那麼low, 那怎麼佛教早期要讓這群既無情,又無知的阿羅漢去集結那麼重要的經典呢?

還有,如果根據上述大乘經典的形容,釋迦摩尼到了後期給人的感覺,好像出現了嚴重的人格分裂症。每到一處弘揚大乘佛法,都會像欲求不滿的怨婦那樣,在說法過程中當眾公開的貶低、羞辱那些曾被自己形容為「最尊貴」的阿羅漢,包括自己的十大上首弟子。

類似大乘經論裡批評、甚至羞辱聲聞乘(小乘)的例子不勝枚舉。難道大家不覺得這樣很奇怪嗎?

如果你用的是理性的市場發展邏輯思考,而不是宗教情感來看這件事和整個佛教發展史的脈絡,你就不覺得奇怪了。而且還合情合理。

但凡你要有過參與各種民間社團的社會經驗,稍微擺脫「信徒思維」,把釋迦摩尼佛和他的僧團當成人,而不是神仙妖怪或彌賽亞。用世俗的政治邏輯去思考,就很容易理解佛教發展中出現的思想矛盾,那就是派系鬥爭的結果而已。

試想想有哪一個產品、服務、和政治的宣傳,不是靠抬高自己,貶低他人來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

當然,我上面說的那些佛學的知識,也是老生常談了。我這裡想說的點是,從這一段我們就能看出,一位西方學者所引用的文獻所代表的立場(大乘或上座部),會如何影響他的論述內容。

不過換位思考來看,一位西方學者面對大乘「大正藏經典」裡成百卷上千卷,超過一億個字的經典,每一本都號稱是「佛」說的,他又能怎麼參考呢?

如果不看阿含系,就只能看「緣分」咯。然而作者顯然也意識到佛教思想的轉變,釋迦摩尼是如何從一個人類,被神化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

神化好阿,神化了,當然也就超脫一般人類的邏輯法則,變成不可思議,無所不能說了。所以「大乘」經典的才會如此博大精深。 所謂十萬八千法門,浩如煙海,一千人說法也如一人說法。一萬種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論點,在「甚深微妙」的智慧當中,也可以說成是同一種思想。

在大乘眼中,你們凡人的所謂邏輯規則,那只是凡夫俗子的作繭自縛。大乘的智慧是超越邏輯的。

一件事情在大乘思想中找論據,你要說成東的也有,要說成西的也有。要說黑的也有,說白的也有,任取不嫐。

端看你跟人爭辯時需要什麼樣的論據,又或者你的所處的境界需要什麼理論支撐,正反兩面都有,你永遠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漂,加固自己的認知舒適區的圍牆。

這樣既得雄辯,還兼容百家,世界大同的理念,豈不妙哉?

原文討論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8940535366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9 十一月, 2021 英吋 修煉者手稿

 

標籤: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