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我的私房學習方法論

19 十一月

上週我在《批判理性課》裡提到,對「批判性思維」來說,「知識的積累」比「批判性思考的技巧」本身來得重要。

反過來說,批判性思維本身,又能幫助我們在面對海量的各類知識時,快速且精準的篩除低價值的知識內容,形成一個正反饋的學習過程。

課後回想,泛泛的交代「積累知識」其實說了等於沒說,倒不如將自己的學習模式在這裡做一個分享。
我把學習簡單分成「廣」、「深」、「時空人」、「知識系統整合」四個面向。

第一,「廣」簡單來說,就是禁絕挑食閱讀,不講質,只講數量。聽書或讀書都好,快速的積累幾百本,幾千本書的整理精華內容。

這一步表面看求的是多聞,但真正的目的,是在大幅開拓自己視野的同時,打破現有知識積累所造成的思維定勢。看看不同學科領域的人會如何思考同一個問題。

很多學問只有當我們知道的夠廣博,才能獲得基於大數據比較而來的知識校準。所謂「讀十年書,不如行千里路」,但千里路,未必如千本書。一本好書的精髓,往往是作者數年乃至一輩子的經驗總結。
這部分的精髓和硬功夫在於對知識的「絕對不挑食」,無差別吸收。

不少人一輩子看似讀了上千本書,卻全讀在自己的comfort zone裡,看自己想看的領域,甚至只讀自己認同觀點的著作。那麼讀一千本和一萬本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健康的知識體系和自然生態一樣,需要相生相剋的多樣性。

第二,「深」講的是深讀一本書。不是什麼書都值得我們投資時間和精神去深讀。讀錯一本書,有時候浪費的不只是時間,還會讓人陷入某種錯誤的思維定式。

曾經有過朋友,因為讀了一本包裝成科普類,但實際為「偽科學」類書籍,從此陷入陰謀論思維的定式,對所有主流學科表現出一種否定及憤世嫉俗的抗拒。

我一般都會審慎的用人文學科的思路和科學思維去檢驗一本書,看它的價值表現在哪一類,再看看是哪些人推薦同一本書。然後問自己,我在這本書中希望弄明白什麼?最後,才決定投入。

既然投入了,那就要深讀,帶著批判精神,逐行逐頁的深讀。我讀一本書,往往都是幾個星期到幾個月,間中我會搜出之前「廣」讀過的多元資訊配合「批判性思維」來思考,這一段的內容在「事實判斷」、「價值判斷」、「論證邏輯」上是否存在問題,應該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理想的情況下,要找出問題,找出更多相關內容的書籍來做補充。把書讀厚。

第三,「時空人」是用時間線和空間尺度,為自己織造一張網。再透過認識歷史上重要的人物思想,來為自己的思路找到來源。

時間從宇宙138億年開始,到40多億年前地球的成形,到20億年前真核細胞出現,以此類推。到10萬年前人類開始走出非洲,1萬年前文明史的部分,就用更細分的記憶法。

比如最近6千年的東西方歷史,我就會以每250年一個節點來記憶做單位,記住每個節點在東西方歷史上都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件。構建更細緻的時間感。

空間,則是記住地球的總面積,海洋的總面積,各國的總面積,繞地球一圈的直徑。最好還能建立科學體系的丈量標準,比如溫度、輕重、計量標準等等。

這部分的死記硬背,其實不難,只需要幾張紙和幾天時間。但卻可為自己的知識架構起一副堅實的認知骨架,獲得更細緻、確切的時空感,將記憶錨定的效果和學習理解的效率提升好幾倍。

「人」,讀的除了是思想的脈絡,還是故事、溫度、血肉和靈魂。讓知識變得有溫度,活起來。

第四,「知識系統整合」這部分的要求就稍微比較高了,很多時候碎片化學習的知識會被我們在不考慮該知識所服務的背景下濫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許多科研結果被斷章取義,拿來做非科學領域的解讀和運用。量子物理學、經濟學、各種偽科學領域就是這類現象的重災區。

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說是碎片化知識的副產品。因為我們只要讀得夠多都知道,任何一種知識,都可能有完全矛盾的觀點,如果沒有對該知識整體的系統性認識,就很容易變成拿著混亂的豐富知識,站在什麼山頭就唱什麼歌的情況。

系統整合學習者,要有能力把各種零散的碎片化知識分類、歸納、調和。對每一種知識的爬梳,都要求能夠做到去認識一個知識是為「回應問題什麼」而產生,再到認識它的演變、分支、現狀、和對它現有的挑戰、適用的邊界在哪,都有很清晰的認識。另外,對每一個科系和其他科系之間的關係,要有初步的認識。

簡單說,就是對每一個科目的學習要完整,要學通,做到「不惑」,不惑並不是說什麼都知道,而是知道每一種知識領域內該知道的基本輪廓,該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的關係,彼此矛盾的原因,還有該知識內哪些部分自己是了解的。

上述所分享的,除了最後一項可能需要特別的條件,最好是跟隨相關學科領域內的專業導師的指導,或參與、訂閱他們所開設的完整課程學習,前面三項,在今天的技術紅利下,幾乎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各種讀書會、有名家授課的付費學習平台等等,都是很好的工具。總而言之,最後一項,屬於是重要,但不緊迫的一生功課。

這場疫情一延再延,不知道還會維持多久,有規劃的學習或許是工作和娛樂之餘最有價值的活動,願大家一起終生學習,共勉之。

原文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8810993201225&set=a.10150326424476225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19 十一月, 2021 英吋 雜談散文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